复旦旧书店难说再见
复旦旧书店难说再见
12月10日12点多的复旦旧书店 王烨捷/摄
最近几天,位于复旦大学邯郸路校门附近的“复旦旧书店”门庭若市。
在充满书香气息的老阁楼里,很多读者发现,买书要靠抢,结账排队要靠“金鸡独立”,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抢到便宜的、绝版的旧书。
此前,曾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心中留下深深烙印的复旦旧书店正式宣布关张。12月10日,是关张截止日。但最近几天,由于太多读者要求买书而不得,老板不得不增加了几天“强行营业”。有读者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发来这家旧书店的近照显示,尽管楼下广告纸已被相关工作人员撕去,但赶来抢购的读者仍然络绎不绝。
在上海普陀区工作的年轻人小吴,已经连续两天来复旦旧书店“打卡”了。第一天买了十几本书,花了100多元;第二天买了6本书,花了50多元。小吴过去常来这里淘旧书,“我们刚工作,挣得不多,又喜欢看书,这里买书很划算。”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复旦旧书店承载了很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的读书梦。
老板张强把自己的手机号贴在书店门口——近期,有超过1000名读者、20多家媒体记者加了他的微信。有复旦大学的在读学生,一起凑钱给书店送来了“关门鲜花”;有2000年就从复旦大学毕业的“老读者”带着正上幼儿园大班的女儿前来“抢书”;还有一位70多岁的老读者,隔三差五就来这里“打卡”带点书走。
读者们对这家书店的不舍,远远超出张强的想象。
各种“说不上是什么媒体”的记者,拉着他东拍一段视频、西拍一张照片,时不时让老板往这里挪腾一下,往那里凹一下造型。张强都谦虚地一一配合,“都是为了我们书店好,我也想让大家记住这里。这两天,已经被各种感动包围了。”直到12月9日晚上11时多,张强还在忙着给读者结账买单。
就像这家书店总能带给读者回忆一样,总有一些读者也能在书店老板的心里留下烙印。
今年已经94岁的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郭景仪,从复旦旧书店开张第一天开始,就是这里的常客。“过去几乎天天来,后来年纪大了,大约一两个月来一次,让家里人搀扶着过来。”复旦旧书店位于一栋老楼的二楼,没有电梯,郭教授最近一次到访是在两个月前,家人搀扶着他慢慢上楼。见到张强,郭教授用力一拍他的背:“张强!我的老朋友,我来了!”
张强对郭景仪有印象,是书店开张好多年以后了。学生群体经济拮据,郭教授却很“阔绰”,别人都是一本一本地买书,郭教授是一捆一捆地买。他让张强把成捆的旧书送到他家,却只允许他把书放在门口,不让放进房间。
后来张强才知道,郭夫人对郭景仪买书颇有微词。“堂堂的复旦大学教授,只能每天悄悄地从门口那个隐蔽的楼梯间,两册、3册地往家里搬书。”张强跟郭教授熟悉后,有一次进了郭教授家,他终于明白郭夫人为啥不给他买书了,“整个房间,就像我的旧书店一样,到处堆满了书。”
据说,郭教授还曾因为书实在太多了,遭到楼下邻居的投诉。“说他这么多书,不要把房子楼板压塌了!”张强说。
正是一个又一个像郭景仪一样的读者,支撑着张强的书店一直开到现在。
有段时间,全国多家书店关门,媒体争相报道。一个从高中开始就在复旦旧书店淘书的复旦大学学生,跑来把自己刚刚花了200多块钱从张强这里买走一两天的书,拿回来给张强。
“50块,他让我回收了去。”张强说,这套书才看了没两天工夫,一点没有损坏,回收价本可以很高,但对方强硬表示“只要50元”。这个年轻的大学生对张强说:“这套书真的是很好看,我想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它,便宜点,你收回去,再卖给其他人。”
这几天,总有老读者来帮张强呼吁“保留旧书店”。
已经75岁的老伯陈鸿坤,是这家书店的常客,得知街道要对这栋楼进行升级改造,他只要见到记者,就会大声说出自己的意见,“这种特别有文化的店,承载了莘莘学子读书梦的老店,应该要保留!”
最近一段时间,在看到复旦旧书店关门的消息后,上海有多个区向张强抛出了橄榄枝。有街道干部,还有区领导直接托人来问询的。张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近期正在与书店附近的物业协商,仍然想把书店开在复旦大学附近,“我们名叫复旦旧书店,我们的老读者很多都是复旦的学生和老师,想继续待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可以舒舒服服看书的地方。”
“我应该还是维持乱糟糟的老风格。”张强说,因为这是读者喜欢的样子:书本几乎没有分类,买书全靠“缘分”。矮矮的、站不直身子的阁楼上,随便席地一坐,伸手就能在地上、在书架上,找到与自己有缘的书本翻看。
想买下它时,价格巨便宜。老板心情好时,大手一挥,一口价就给你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2021年12月20日 05 版
相关新闻
- 2021-12-13实体书店要颜值更要价值
- 2021-06-16小书院 | 这张端午知识考卷你能打多少分?
- 2021-05-12当代文学创作美学转型的一种观察
- 2021-04-29让读书回归纯粹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