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心理咨询师、内科医生:毕淑敏的三重身份
作家、心理咨询师、内科医生:毕淑敏的三重身份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14日电(记者 上官云)从“容貌焦虑”到原生家庭,最近,一些与心理学有关的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热播剧《女心理师》中,小莫的“讨好型人格”曾引发广泛讨论。
日前,著名作家、心理咨询师毕淑敏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容貌焦虑”这件事,唯有建立强大的内心,“我们首先是全面的接纳自己。”
应对“容貌焦虑”:全面接纳自己
作家、心理咨询师、内科医生,这是毕淑敏比较为人熟知的三重身份。她曾做过20年内科医生,也曾写出《预约死亡》《女心理师》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
作家毕淑敏。受访者供图
成为心理咨询师则有些偶然。早年,毕淑敏有一位朋友摔断了腰椎骨,她担心朋友寂寞,便坚持每周给这个人打电话聊天,无意中得知一位知名心理学教授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带学生。
几经周折,毕淑敏得以跟随这位教授学习心理学硕士、博士方向的课程。学有所成,她开了一个诊所,每天和形形色色的咨询者打交道,对容貌焦虑、亲子关系等问题感触颇深。
“我曾在大学里做过一次测验:我说,在场的女生对自己的容貌有过不满足、感到自卑的,请举手。”结果让毕淑敏有些意外:几乎所有人都举了手,包括不少长相很漂亮的女孩。
其中有一位女孩,因为觉得自己牙齿不好看,所以从来不笑。
可是,长相再完美的人,也不可能百无瑕疵。毕淑敏举例,“别的不说:什么人能对抗时光啊?你能接受衰老吗?美有很多种。最棒的做法,是放弃对容貌的焦虑。”
“就像自然界,确实有漂亮的花,可你会看到一颗草自卑吗?还有那么高的青松,都是奋勇向前,争夺阳光。容貌无法改变,我们要全面接纳自己,建立强大的内心。”她解释道。
谈原生家庭的创伤:需要自己有意识的去疗愈
包括《女心理师》在内,毕淑敏在自己的不少作品中都涉及了原生家庭、亲子关系等问题,“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却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作家毕淑敏。受访者供图
“从婴儿到成年人,人们基本都是最先从别人的眼光里认识自我。我们的童年不能选择,父母是什么样的人、物质条件如何等等,对性格等很多基本观念的形成非常重要。”她说。
成长,其实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也有出问题的概率。在那些经过精心照料的孩子身上,也依然可能存在着创伤,这需要自己去有意识的疗愈。
“现在有些年轻人,大体上对这一条没有特别清醒的认识。”毕淑敏发现,有人能了解心理上的症结所在,从容应对;有些则一味抱怨原生家庭差劲,却不采取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
比如,有人讨厌父母逼婚,但多半采取争吵、敷衍的解决方式,其实没必要。“有时父母是依据他们的人生经验,来为你的人生做出规划,也许不合你意,但并无恶意。”
她建议,“你可以不听从他们的想法,然后拿出合理的计划,证明你做过很多努力,让他们放心。与其想着改变父母,不如试着改变自己。有些压力,是成年人应该承担的。”
“从我做心理咨询师以来,会尽己所能帮助别人,但最终有多大疗效,取决于他自己。”毕淑敏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总有内在逻辑和意料之外的解释,人性是丰富斑斓的。
好的心理咨询有一定治愈的效果,但不能药到病除。她觉得,无论是哪种心理情绪,都不要让它在角落里积累,而是要及时疏解,才能让人生变得更完整更幸福。
谈“跨界”:关注对象始终是人
曾有人评价,从内科医生到心理咨询师、到作家,毕淑敏是个勇于跳出舒适圈的人,这三个身份,绝对算得上“跨界”。
《毕淑敏的心灵治愈书》。出版社供图
“别人说我在职业上跨度很大,我倒没这么鲜明的感觉。作家、医生、心理咨询师,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关注对象始终都是人。”毕淑敏说,“我一生都在做这一件事情。”
作家需要洞察人性,把看到的众生和自我,描述出来和别人交流;心理咨询师关注人们的内心;医生治病救人,关注焦点其实都没有变。
的确,“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才能幸福”是毕淑敏笔下永恒的话题。在《毕淑敏的心灵治愈书》中,《幸福课》《心灵课》《成长课》分别从幸福、心灵、成长三个角度深挖人生的真相。
在她心理学相关的作品中,很多故事的主角都是普通人,至于原因,“普通人有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好奇,也有迷茫,一旦找到问题所在,就会感到轻松,变得更有力量,不容易被击败。这很重要,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对此有所帮助。”(完)
相关新闻
- 2021-12-06范小青:生活扑面而来,你想躲也躲不开
- 2021-12-03毕淑敏:如实写出人性复杂的侧面
- 2021-11-14何奎:真正的精品要实现IP资源的双向联动
- 2021-11-14李海涛:有声读物是对知识服务形式的有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