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上的“考古现场”
书架上的“考古现场”
“真不好意思,刚才在接待一位老先生,大老远跑过来的,耽误了一点时间。”这是北京人文考古书店店长洪霞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原来,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祖上居住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地区,如今他希望书店帮助他寻找到家族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以处理财产问题。
“我们这里有关于周口店遗址研究的相关资料,但老先生的事我们爱莫能助,因为他要的是家族族谱大全,这是私人的、内部的,并不在考古的范畴内。”洪霞后来耐心地向老先生进行了解释,她说很理解对方的心情,而类似的事在这家目前全国唯一的考古文博主题独立书店里,偶有发生。
专业让“小众”变成“网红”
这家门脸朴实无华、占地120余平方米、内藏1万余本考古文博类专业书籍的书店最近两个月频频被各大媒体报道。洪霞猜想,那位九旬老人也许便是看到了其中的一篇。“网红店”这个词洪霞不喜欢,但“红”了对书店而言总归是好事。最大的影响是来的人多了,如今,店里每日的人流量大概是之前的十几倍,这里的“之前”指的是过去10年。“去年12月一个月的实体店销量抵得上我们2020年一整年的销量了。”
来的人多了是一回事,是否会买书又是另一回事。令洪霞欣慰的是,走进书店的人大部分看中的依然是书,而不仅仅是为了“打卡”。让书成为书店的核心竞争力是洪霞坚定的经营目标,而“专业”则是她达成这一目标的“秘籍”。
“一般情况下,我大概9:00到店里,接收一下快递,接着查看订单,了解哪些书下架了,需要再进货,然后联系出版社进书。有书到了就入库,然后去定价格和折扣,定完之后我们网店的同事会把这些书上传到网站,其间如果有单位客户找我,我就去回复他们的信息……”洪霞说,她平常最重要的工作都是围绕着选书、进书、推书进行的。书店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账号上推荐两本书,除了销量的多少,这些荐书文章的阅读量也会成为书店进书的一项重要参考。“我们从不建任何读者群,我觉得那是一种打扰,大家通过我们的推送了解书籍情况,然后通过联系方式就能找到我们。”
日常积累是实现专业的重要因素。洪霞说,她在选书、进书时,往往看一眼书名就能大概判断这本书是否能“畅销”。“通过书名,我大概能看出这本书的定位,它是属于一般研究还是更偏理论性的研究,偏理论性研究的书,一般会更受欢迎一些,因为我们更多的读者是研究者,他们可能会更注重书籍的资料属性;一些偏普及化的书,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受众人群可能更广,一般的历史爱好者都能读,但是因为我们书店的读者人群太垂直了,所以那种越专业或者说资料性越强的书,反而会更受欢迎。”
书店应是温暖的所在
洪霞认为,书店不应仅仅是书的销售场所,还应帮助读者找到他们需要的书籍,这就像是书店的一项衍生服务。具体的过程很简单,读者或机构提出对于书籍类型或主题的需求,洪霞据此做出一张书单。如果书单中的书,店里没有,洪霞会帮忙寻找。“我们还会去做的一项工作是查重,对于那些合作比较久的学校、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我会告诉他们,订单里的哪些书是他们之前买过的,避免重复购买。”
在洪霞的观念里,读者不仅是消费者,更是朋友。她曾经费尽心思帮助一位武汉的大学教师寻找一套关于青铜器的书,并最终以进书价格卖给了对方。她也曾为急需文献资料写论文而又买不起全套书籍的学生一页页拍下照片,发送给他们。在洪霞看来,做书店不仅要专业,也要“有温度”。她说,如今作为中国青年报社“温暖一平方”的伙伴,人文考古书店将会继续从实际行动上为大众带来更多的温暖。“我认为书店应该是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的,同时也要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书店的经营者,我觉得我能做得最多的就是为读者提供一些方便,满足他们关于买书、看书的各种需求。”
关于未来的畅想,洪霞计划通过“温暖一平方”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读书会等活动。“现在的人实际的阅读时间太少了,我希望可以通过活动倡导人们每周抽出两个小时坐下来读书,不被别的事情打扰,手机关机放在一边,完全沉浸在书里。我相信读书不仅会让我们学到知识,它还可以让我们从现实生活中暂时抽离,换一种心态和心情,而当再次回到现实时,我们对待事情的心态和看法也许就会有不同。”
洪霞的另一个愿望是开一家更大一点的分店。在那里,读者可以有更宽敞舒适的阅读环境;在那里,她计划开辟一个区域,让人们可以在其中静静查阅那些她珍藏的“更不好找、更珍贵”的书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鼎 2022年01月18日 04 版
相关新闻
- 2022-01-21香港人最爱看这些书
- 2022-01-21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枝叶长青”
- 2022-01-21《冬奥中文100句》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冬奥村举行
- 2022-01-21《对手》编剧王小枪:生活经历的作用是滴水穿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