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感怀
年味感怀
入腊月,年味渐浓,思念乍起,人们如候鸟一般跨越山河回归故乡,与亲人相聚一解乡愁。可以说,无论过去现在,过年就意味着团圆。
从前日子慢,年味最是故乡浓。犹记得小时候,从外婆撕着黄历盼儿孙归来起,外公就忙赶着集市筹备年货了。不论你踏上故乡绵软土地的脚步是何时,总有倚门而盼的热切目光。也不管你满载而归还是囊中羞涩,只要到家,老人总是欢喜念叨,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于是,三代人热热闹闹聚在一起,为家里除旧迎新的角角落落旋转不停。外公挂起红灯笼、母亲忙着剪窗花,外婆掌着小锅熬浆糊、父亲挥毫泼墨写春联……我则喜欢偎在灶膛前,听唿嗒唿嗒的手风箱声,灶膛里的火舌舔噬着干柴噼啪作响,白茫茫的蒸汽笼罩着外公外婆满足的笑脸,他们忙碌着煮肉备菜,炸油果子,而一旁的案上已摆满了新出笼的馒头,在顶上点颗红枣,便有了甜丝丝的味儿。那些由枣木模型中托出的糕点虽不精致,但花色却也繁多,有“财神送宝”、“岁岁平安”、“福禄寿三星”等等,花团锦簇地摆在大桌上,一派喜气之象。此时暮色已浓,朦朦光线中可见烟熏泛黄的墙壁上贴着和颜悦色的灶神像,两旁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几个字。而墙角处则堆满琳琅满目的年货,叙说着庄稼人日新月异的好日子。
到了年三十,在厨房散发的雾气里,被列在纸单上的那些菜肴逐一呈现。当诱人的香味缓缓散出时,整个人也笼罩在一种朦胧又真切的幸福中。摆满圆桌的菜肴让团聚更有仪式感,哪怕是田间野菜,都会唤起胃对家乡味的记忆。正餐结束后,总有三五亲友前来探访,外公便在前厅的矮脚方桌上温好酒,摆上花生米、凉卤肉、猪耳朵、皮冻、辣三丝等各种凉盘,再配上一口鲜的饺子推杯换盏,那人情味似比酒还要醉人。此时,窗外爆竹声不绝于耳,亲人闲叙温情家常,一扫困意守春晚。而我们这些孩子可是坐不住的,早就揣着还没焐热的压岁钱,去村口小店买平时爱吃的糖果了,然后再一路打打闹闹,拿着白天搜捡来的散爆竹,从村东面一直炸到村西头……
从大年初二起,我常常跟着大舅提着各色礼当,穿梭在拜年的乡间小道上。而各村包裹的头巾的婆姨们,说说笑笑迈着喜悦的步子,憨厚的笑脸带着朴素的问候,一见面拉着手儿寒暄不完。镇上或附近村里的秧歌队也会在这个时候热热闹闹地扭进村子,大红大绿的演出服成了小村一道亮丽的风景。老汉们袖着手站在秧歌队的最后头,咧着满脸的褶子乐个不停;年轻人则挤在前面,说说笑笑,好不自在;孩子们最是欢愉,有的追逐在人群中,有的拿着糖葫芦津津有味地咂着。待到元宵节时,农人们又要忙着扎彩灯,玩龙灯,舞狮子了,整整放松一个月,才开始忙起农活,过安静的日子。
后来时光飞快,年味好似来不及品。过去春运挤一夜的绿皮火车,已经变成转瞬即达的高铁,再也找不到从车门挤不上去,改从车窗传递孩童的尴尬;过去年夜饭不算丰盛,但总被一扫而光,如今山珍海味却总会沦为打包剩菜;过去要等到初一拜年才能穿戴的新衣新鞋,也渐渐失去了诱惑的新鲜感;过去守岁夜少不了的是亲朋相聚,现在少不了的是抢红包的手机……那些记忆中温暖期盼、触动心弦的年味,好像随着我慢慢长大逐渐变淡了。直到近两年,外公外婆相继离世,临近年关已经没了归心似箭的故土,我开始想念起那些寻常的相聚,过去的年味在我心中又浓烈起来。“当时只道是寻常”,那些寻常的叨念、寻常的欢聚、寻常的告别。以前从未觉得有多珍贵,直到发觉它的脆弱,才恍然领悟“寻常”已是恩赐。而年味或许也从未改变,我们怀念的不是过去的年味,而是当时的自己和还健在的家人。现在回头看,原来有亲人的问候,有团圆的喜悦,就是过年。
人生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一岁有一岁的味道。小时候,年味在耳目、在舌尖,贪恋的是热闹、是美味;长大后,年味更多在心里,看重的是与家人相处的温情时光,是年终收获的成长。而时间对我一年比一年更重要,我也开始像外公外婆一样,用双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实而非花朵。如今,虎啸青山千里锦,风拂绿柳万家春的虎年又将来到,外面的世界不管多大,过年记得回家,再冷的天,与家人在一起总有一种热气腾腾的温馨!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