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的马边,起航的中国 ——《北京到马边有多远》读后记
启航的马边,起航的中国
——《北京到马边有多远》读后记
如何记录全面实现小康道路上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近年来,四川作家敢当排头兵,敢到第一线,敢于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走进现实生活中间,以文学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助推脱贫攻坚,创作了很多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这其中,乐山作家林雪儿的长篇小说《北京到马边有多远》值得一提。这部作品避开了同类主题作品的写作套路,作者深入马边,塑造了以中纪委特派驻村第一书记林修等一群令人印象深刻却不脸谱化的人物形象。
我去过大小凉山很多次,翻开林雪儿这部厚重的作品,仿佛又回到那片高山厚土,看到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随着作者的笔触一同欢喜悲伤。文章开头便写道,“兴奋地看着一道又一道山扑面而来,一座又一座山变成低处,群峰在太阳之下如莲盛开。秋天的阳光,给迎面而来的树叶涂了亮闪闪的光,林修睁着眼,看满眼的绿,闭着眼,梦里也是绿的。醒来,下雨了,但还是一道又一道的山,仿佛无路了,峰回路转,又有一座山在前面,山生长着山。这重重叠叠的山会把他送到怎样的远方呢?”这是一个美丽却原始的村落,美丽的景致里埋藏着无数个贫困的种子——因病致病,因灾返贫,因懒而贫,还有放弃希望顺应天时的无望。作者直面困境与愚昧,展开一幅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山村旧貌。
如果仅仅是展现这些贫穷与苦难,把一个深山小村子的人放在等待去扶持、去同情、去教化的地位,这个小说展现的现实就显得狭窄而偏颇。作品的丰富恰在于现实的复杂。随着林修的深入,我们看到,这里还有一个八十多岁有智力低下儿子还向往美的王太因;一个说话做事都像“知天知地通鬼神”的毕摩;一个“遇多少事,人都像弹簧,经整得很”的李芒;一个住在偏远的黑松林墙边堆满了干柴,房前屋后地里结满了瓜果的勤劳者惹革儿;一个一见面就冷嘲热讽的鬼针草,山村人物出来了,一下这个山村立体了,丰富了。第一书记林修发现了村民身上的闪光点,意识到他们都是山村的人物,觉得他不是走访,而是拜访。而这种写法让扶贫有了双向“输血”的意义。
这部作品的另一个特色在于,它不断用一个新鲜的视角来推动故事的叙事,推动矛盾。扶贫过程中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发放的猪仔被烤来吃了,核桃苗被烧了,被纪委问责了,还有观念的冲突等,作者自然而然展开的现实叙事,读起来很流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语言,兼具散文和诗歌的特质,整个小说创作有着非常诗性的表达,听起来很温暖,读起来也非常地熨帖和舒服。里面用了大量的在场描写,特别是对于山川地理、习俗文化、各种背景的丰富展示。比如说林修和金雨声在森林迷路了走不出来,毕摩指点他出来,让他一直往上走,走到某一个地方看到同一种树林再左拐,再看到树林再左拐,这个就有非常具体的在场感。
再比如说火塘,“大叔把松木干柴架在火塘里,下面铺了层松针,又从一个陶罐里取出一些烧黑的火炭,他到天空下仰头念了些什么,进堂房后对着火塘喷出一口火来,点燃了火塘,那些早已干透的柴火呼呼地燃起来,曲别大叔又念念有词:‘春天来开荒,荒地你烧熟;夏天虫吃苗,恶虫你来烧。火伴行人走,火伴家人坐;火是衣食火,火光多热乎,火是人魂窝……’”这有着满满的彝民族生活气息。“生在火塘边,死于火堆上”,彝族同胞是开心的时候有大庆典的时候举火把、烤羊、烤乳猪、跳踢踏舞,这些场景非常有现实感。
当然,作者不仅仅书写这些物化的现实,还有文化的现实,理想的现实。感觉这个作品不仅写了一个村子里的扶贫,更是以小见大,写了我们今天时代背景下的乡土文学。情怀与担当在这部作品中,都有深刻的自觉,写自己身边的故事,也用自己的笔记录伟大的变革时代的一些英雄。比如现实中为了小凉山交通改善牺牲在马边路上的七位烈士,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川哥再也不会来了。没有雨,没有雷,风虽然还是冷浸浸的,但是已经透着柔软了,山怎么动了呢。风在吹,天空下起了小雨,该发的叶还在发,该开的花还在开,可是那七个人没了,这苍苍茫茫的小凉山啊,你知不知道有七个男儿又增加了你山的高度。”非常感人。
小凉山山大,从大山一个村子的脱贫,看到今日中国的现实,第一书记林修们的成长也看到中国的未来——“大山,我的行囊里从此有你。”“三个人的手再一次叠在一起,为另一次启程。”从不断启程的马边,我们将一次次看到扬帆远航的中国。
相关新闻
- 2022-01-13一部念故人、讲真话的书——读马识途散文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
- 2021-11-09种族、阶层,社会之伤——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 2021-10-10生活是可以改变的
- 2021-10-09唐诗经典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