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北小说扫描:时代症候与心灵空间
2021年河北小说扫描:时代症候与心灵空间
2021年是河北小说稳中求进的一年。该年度的作品既能向现实开掘,描摹世间百态,又能深入历史深处,探寻人的内心隐秘,有些作品还尝试不同的文本实验,试图开掘更为丰富的想象世界。
长篇小说:
历史现场与现实经验的对话
历史意识清晰的作家更容易驾驭内容丰富的长篇小说。他们的主体性建立于较为稳固的现实经验之上,很容易找到个人和总体性的关联。
刘荣书的《望烽烟》(作家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以有效的方式呈现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经验。小说展现的是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风貌,既书写了战争的毁灭性力量带给人们的心灵伤痛,又呈现了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心路历程。作者更希望从生活本身的逻辑叙述英雄人物的成长历程,从而与当下生活构成一种对话,这也是我们今天进入历史现场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李浩的《灶王传奇》(《芳草》2021年第6期)是以明朝“土木堡之变”为背景的故事,起支撑作用的仍然是一种当下的历史意识。混迹于仙界官场地位低微的小神豆腐灶王目睹了小冠一家的惨剧后,走上了一条原本不属于自己的道路。豆腐灶王面对人世的荒谬、无奈、疼痛与欢愉,为我们提供了审视生命、探寻精神救赎的可能。虚构的传奇与我们的精神结构发生了内在关联,并且经由寓言化的书写表现出先锋性的艺术面貌。
与深入历史相对的,是作家扎根基层依据切身生活经验创作的小说。这样的小说与现实之间构筑了更为直接的关系。杨勇的《最美的奋斗》(花山文艺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王霜的《枣花开 蜜更甜》(花山文艺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表现得比较明显。
《最美的奋斗》是以现实生活中范振喜、傅雪莲、李健三个基层党支部书记为原型创作的,他们的生存处境是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作者在结构上巧妙运用线索人物连接了三个不同领域,全景式地展示了当下农村生活全貌。鲜明的人物和快速的叙述节奏,使北方大地上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给人一种接地气的现实感。擅长描摹都市情感状态的王霜,以自己的两次扶贫经历为素材创作了《枣花开 蜜更甜》,试图打通城市和乡村之间看不见的无形距离。小说以下乡扶贫的高校教师邢海焱的工作经历和情感发展为主线,辅之以从北京返乡的青年高伟志的创业历程,呈现了“乡下人”的艰难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性。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
中短篇小说:
全面呈现生活的不同样貌
与长篇小说相比,中短篇小说更为全面地呈现了当下生活的不同样貌。作品深入历史与当下、城市与农村、家庭与社会、现实与想象等多个层面,既表现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存景观,又揭示了社会变革带给人的种种幽微的心灵体验。
刘建东持续关注着大历史中的小人物。他的作品往往在细密的叙述中凸显内在的张力,融出人意表的情节于舒缓的叙事节奏。《无法完成的画像》(《十月》2021年第6期)就是这样一篇精致的佳作。“我”师傅虽然是经验丰富的画师,却始终无法完成小卿母亲的画像,即将完成时又将其付之一炬。师傅的失常反应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直到文末“黄姨”的出现才揭开谜底:师傅和小卿母亲同为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战友。小说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没有描写任何具体革命活动,却在巧妙的叙述中让我们看到一个革命年代里无名又无声的传奇。《第一站台》(《钟山》2021年第3期)同样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对真相进行探寻。被史老师误会多年的舅舅一直保守着秘密,而不知事情真相的史老师则带着对舅舅的恨意与病魔作斗争。小说在恨意与希望相互交织的氛围中抵达人性的深处。《嘀嗒》(《山花》2021年第7期)带有形式实验倾向。老院长手稿丢失的办公室谜案,让每个人心中的恶都在恐惧中被放大。他们相互怀疑指责,甚至殴打辱骂。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猫的出现使小说具有了某种象征意味。
职场和家庭夹缝中的女性生存状态,在云舒和梅驿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她们的小说在关注女性生命经验的同时,也在试图寻找某种救赎的可能性。梅驿的《晕床症》(《青年文学》2021年第6期)写了女性在婚姻中巨大的付出和深深的无奈,同时也涉及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早年意气风发的祝云涛在遭遇命运的打击后日渐消沉,声称患有“晕床症”,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以求自救。虽然与丈夫的关系空虚且疲乏,但是杜茜却不辞辛劳为家庭奔波,自甘成为“绝望的赌徒”。这种带有某种窒息感的自我牺牲或许也暗含着一种自救。云舒的小说多以女性视角再现职场的利益纠葛与人生的腾挪跌宕。《吉祥渡》(《长江文艺》2021年第8期)围绕着临近退休的财政局预算处副处长吕晓青展开,她在权力和人情织就的生活之网里,企图“自渡”和“渡人”,却发现自己原来也是需要被渡的那一个。这个具有讽喻性的故事提示我们真正的救赎是很难在世俗生活逻辑中找到的。
在消费狂欢和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欲海浮沉似乎成为一种宿命,如何面对内心的欲望自然成了人们的必修课。王秀云的《凤凰展翅》(《青年文学》2021年第3期)将房子和爱情的关系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世俗的欲望不容分说裹挟着董小枫、岳武安、刘微微等步入城市的小镇青年,他们的爱情观念也在与时浮沉。徐广慧《提拉米苏》(《山东文学》2021年第9期)中的王捧玉和孟丽夫妇一步步成为房奴最终被生活压垮。当儿子王别墅因不满父亲没有给他买上“提拉米苏”而大肆损坏小区汽车时,我们看到欲望的潘多拉魔盒打开之后人们内心的躁动和疯狂。张敦《本来有七天》(《小说界》2021年第1期)中的男主人公许东同样被内心的欲望灼伤。与妻子、前女友吴英、何姿等三位女性的情感纠葛,直至主人公在疯狂的跑步机上欲望崩塌。小说以质朴的语言呈现了普通人面对欲望纠缠时内心产生的剧烈冲突。焦冲的《孤岛》(《长城》2021年第5期)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白启书、乔目和小姚的不同生活状态。他们虽然经历各异却无一不是闭锁在由金钱、欲望和尊严垒成的孤岛之上。在喧嚣的都市里,人们的内心像孤岛般寂寞荒凉。
要想摆脱欲望的束缚,直面心灵的孤岛,就会关涉到日常生活伦理关系的省思和修复。唐慧琴的《舒着蔓儿长》(《六盘山》2021年第6期)着意于母女之间的怨恨与谅解。摔伤后养病的母亲执意要出门理发,引发家庭矛盾升级。母亲的生活充满艰辛,“我”却一心想按照奶奶的标准改造她,直到后来才慢慢理解母亲“舒着蔓儿长”的随性与倔强,是其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虽然的《弹弓》(《青年文学》2021年第1期)同样是讲述亲人之间的谅解与释怀。玩弹弓曾是丈夫儿时的乐趣,如今却成了逃避不如意生活的出口。脾气暴躁的妻子与性格执拗的丈夫矛盾不断,而在合力帮助被他们伤害的儿子的过程中,三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开始慢慢缓解。张雅丽《长坂坡》(《朔方》2021年第12期)主人公的处境更为极端。给“我”带来温暖快乐的小舅舅是个心智不全的痴儿。当长期被人漠视的小舅舅在最后和赵子龙的英武形象重叠时,人们才感知到他纯粹的灵魂在冷漠暗淡的人世间一直发着光,只是从不曾被察觉而已。
小说处理的经验领域逐渐扩大,开始与世间万物进行对话时,就会打开更为开阔的精神空间,从而使作品在时代状况和个人命运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孟昭旺的《少年游》(《长城》2021年第4期)以少年视角观察故乡邻里的生活时流露出温情与怜悯。傻张十、池叔、贾爷、七娘娘等鲜活的面孔在记忆中浮现,他们饱尝人世间的种种艰难与不幸,虽无奈却坚强地生活着。一幅幅缓缓展开的生活画卷,给人一种静穆从容的美感。左马右各的《万有酒家的六巧》(《青年文学》2021年第3期)讲述了矿区一个饭店的经营者六巧几十年的人生历程。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与柳文旗的相遇和独自抚养遗腹子小北让她经历了很多波折,而生意的顺遂和与有情有义的大厨曹喜三成家又让她找到了幸福的归宿。正是人们的淳朴、温情和厚道让一切都显得自然妥帖。杨守知的《嫁衣》(《当代人》2021年第2期)讲述两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因为一件绛紫色“嫁衣”而结成一段奇妙的姻缘。作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述了底层民众朴素的情感,展示了他们的生活境遇与顽强的生命力,整个文本呈现出温暖的底色。
文本实验:
在想象中开拓心灵空间
一些自觉进行叙事探索的小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作家相信技艺考验真诚,希望通过不断的叙事探索和文本实验,给出带有个人印记的关于小说的定义。
李浩的《雪山路上的“故事咖啡馆”》(《清明》2021年第5期)的独特之处是在虚构的基础上虚构。故事设定在几个想要搜集故事写小说的年轻人之间,他们与老师一起推敲小说的过程形成一个文本召唤结构,诱使读者也加入其中。面对同一素材出现的不同文本虚构方式,让小说具有了“超文本”的特征。叶勐的《后窗》(《黄河》2021年第2期)用一扇窗户串联起两个不同的世界。当“我”的窗户女神变成盲人朋友的女助理时,现实和想象交织在一起。金光洞则是一扇具有象征色彩的“窗户”,对于三明师父的爷爷、三明和盲人朋友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每个人都在通过“窗户”观看,看到的不过是自己的人生。这种文本结构导向读者的自我质询和反思,对应着时代精神状况的复杂性。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左小词在《荒腔走板》(《边疆文学》2021年第1期)中把无奈和失望推演成了荒诞。庞三咡在命运反转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热爱动物却不得不取熊胆、晒乌鸦、为动物们实施安乐死;自己行善救下的人却成了彻头彻尾的恶人;人生最畅意的时刻却是既血腥又恐怖的。那只绝不生蛋的鸵鸟小娥在目睹了一切后冷静地走向死亡。无论是性格还是命运,人和动物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可谓匠心独运。
赵海萍的《在海塭堡的另一种人生》(《野草》2021年第2期)和刘荣书的《长发与妖》(《天涯》2021年第2期)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分别呈现出一个逝者和一个少年眼里的别样世界。《在海塭堡的另一种人生》写了“我”死后来到一个去恶存善名叫海塭堡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无欲无求便能相安无事,直至人间记忆逐渐消失。可是一旦得知从海塭堡能看到人间的秘密歌词,他们便会一直被那个充满悲欢的人世牵引。小说告诉人们即便在海塭堡这样一个天堂般的圣地,人间的苦厄和黑暗也照样存在。记忆的逐渐消失似乎成为一种慢性折磨,海塭堡也不过是映照人间的一面镜子。《长发与妖》里姐姐和志武家女人为人称羡的长发,却带给她们致命的打击。小说是以事后追忆的方式写成,悲剧性的场面被少年的心理极度放大,营造出了似真似幻的美学效果。这些不同层面的叙事探索为小说的可能性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90后”作家有着更强的艺术探索的渴望,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风格特征。闵芝萍的小说有很强的画面感,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跃然纸上。《夜幕场》(《小说月报》2021年第5期)有小说戏剧化的倾向。医院走廊恰似一个独立封闭的独幕剧舞台,台前是“我”、母亲和二姑在医院等待哥哥的女友做人流手术,哥哥和父亲则是缺席的在场者。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小说都充满争辩色彩,通过“我”对亲情的拆解显露出复杂的心灵面影。贾若萱以平缓的叙述语调表现出对人性的深度追问,《李北的一天》(《人民文学》2021年第11期)有意淡化了戏剧性。李北将自己放逐在偏远小镇,并且日渐习惯于这种程式化生活。姐姐李南的介入带给李北不知名的恐慌。李北焦灼的情绪既有与李南之间的隔阂,又有他对自我的再审视,颇有一种存在主义意味。李景泽的《伊人》(《椰城》2021年第2期)独具神秘色彩和象征意味。伊的父亲之死、寻找槐树、与猫头鹰的对视虽然有着内在逻辑关联,但是并不是小说要表达的重心。在“我”内心深处,伊和那棵难以谋面的槐树一样,都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念想。它们在小说的文本结构上遥相呼应,象征永远在路上的心灵体验。
作为一篇印象记式的小文,无论是讨论对象还是叙述框架都有很大局限性,阿宁《县城里的韩小强》、常聪慧《梧桐》、康志刚《长在河边的树》等作品以及前文提及作家的其他小说都没有进行评述。网络作家何常在《三万里河东入海》、彩虹之门《星空之上》、希行《问丹朱》、随轻风去《仙官》等已经完结的网络小说,以及华东之雄、梦入洪荒、录事参军、远瞳、知白、纯银耳坠、寻青藤等正在连载更新中的作品,同样没有进行讨论。不过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是在阅读和交流中生成的,这些小说也一直在以不同的方式召唤着自己的读者。
相关新闻
- 2022-02-28《奔跑追梦人》寻觅改革开放动力
- 2022-02-2818个版本藏医巨著《四部医典》古籍在西藏筹备出版
- 2022-02-25《奔跑追梦人》寻觅改革开放动力
- 2022-02-25石仲泉新作《大师是怎样炼成的》填补胡绳思想研究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