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如音符,是创造是桥梁——读叶小纲文学随笔集《素手烹茶》
文字如音符,是创造是桥梁——读叶小纲文学随笔集《素手烹茶》
人民音乐出版社2021年2月出版
读叶小纲先生的文学随笔集《素手烹茶》,发现那么多丰富的历史人物相继出现在这本装帧淡雅的作品中,如此多令人心驰的名胜美景起伏交织着,那些密集的思想与灵魂的碰撞,如精灵般散落其间,为读者展现出一张以人类精神文明为坐标的地图。
叶小纲先生是知名的音乐家,我们常常是从他的音乐作品去了解他的。他自幼饱读诗书,酷爱鲁迅,对国际文坛上留下历史踪迹的作家和著作也都熟稔于心。《素手烹茶》分为七个部分,或许可以类比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关系,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美学精神。我总是喜欢翻阅每章的最后一段,升华之余,尽显人生百态,又见作者贯穿一致的荡气回肠之风采,那里总是“气象更万千”。我也钟爱一眼望见的每章导读,似乎贝多芬式的精神理想在书中可寻见根基与共情。所谓的“开卷有益”,就是每次都能够被那些跳出来的文字击中,感触与思索之余,又总能看到信心。这信心就是作者所确信的对巴赫音乐的评价:“让人轻松而充满信心,并且激动人心。”
“爱尔兰的树”“鲁迅不鸡汤”“什么狼不吃羊”“瓦格纳意志”“反复的隐喻”“冬之旅”和“人生不如戏”,这些有趣的章节标题孤傲又奇妙地组合在一起,有写景叙事的,有写人忆情的,有旅行杂记类的,有音乐评论类的,有关于个人创作历程的,也有对历史人文剖析的,处处都包含着精彩的故事,常常可见发光的哲思。这是一个艺术家的文字,抑扬顿挫间,艺术的追求、人情的练达温暖清晰,引人入胜。
作品有着扑面而来的画面感和随机的隐喻。作者对文字就如他对音符一样,是创造,是想象世界中渴望与现实的桥梁。甚至在某一瞬间,我忽然看到了作者在书作中依然多少延续了一些作曲中的个人特色,复杂的织体中单纯的旋律,艰深的和声里质朴的话,一颗高昂的心穿梭始末。比如在描述内蒙古的“草原之殁”里的一段文字,“草原上深黛宝石般的夜空,浩大如谶,不见千里滚滚枯黄、粼粼苦碱,或万马奔腾、烟瘴漫地。浩袤无垠却缄默的草原上,盈满低回悠远的长调,沁透秘而不宣的内涵,漫漫无解的宇宙与生命之疑问。凝望远山,我深感背上的推力”。隐喻即反思,唯美又真诚。
书中还铺开了一幅幅历史书卷,可见作者全方位的知识沉淀。在不经意的叙述中,作者总能自然又妙趣横生地加入历史性概要,在引领我们品鉴高雅的同时又能触碰到文化的沉实。作者把自己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胸中的山川河流都贯穿在故事中,常常可见他悲天悯人、兼济天下的宽阔胸襟。我尤为喜爱偶尔凸显的英雄主义情结。“大自然秋风一荡,青天无一云,古文明气韵一开,宇宙皆澄清。”美得大气磅礴。
在我的印象中,叶小纲先生总是可以在各种角色中无缝切换,也许艺术思索与世俗生活地结合在他看来是通往自由的必经之路。风趣幽默的一面常常是他给人颇有冲击力的性格特点,书中的文字更能立体地呈现一位艺术家的多样性,我似乎看到了艺术家日间的思绪到了夜晚平静又深邃地行进着,并栖息于此。如果用“善良”来概括,那应是最浅显、最基本的赞美了。但正是因为善良,可以扩充包容,坦诚接纳人与事;也是因为善良,可以更加凝视美好并笑傲人生。“感恩表明灵魂健康”,这干脆的一小句便随时可揣在你我心间;“上苍赐给人最后与最高的一种禀赋,是‘适可而止’。”这么单纯而有力的自制,使我久久回味;“人生不做欲望之囚徒,不管怎么说,来生与今生今世遇到的一切都不会再相遇了,理应笑傲人生。”这份恬淡潇洒,让人尊敬。
当然,书中随处可见作者的艺术才华与才情。“万物皆逝,唯艺术永存。”我的一位好友发来读此书后的感动:“神思激昂,志向高邈,上下求索,生之旨意,艺之精要。”不断的思索与发问,证明对万物之美有好奇有敬仰,正是因为很多问题没有答案,我们才有机会和先贤站在一起讨论。这就是发问的意义。
或许对音乐的品位更能体现作者的内在人格。“与音乐为伍,此生足矣。”作者用相当的篇幅描述了他对德奥音乐的信仰:“门德尔松音乐最动人之处,是他那浪漫激情非常精妙地装在适当形式中。美得如此纯净,如此洋洋洒洒,健康大气,没一丝邪念,确实体现了一种智者文明。大师的自傲,旁人是学不会的。至于大师的忧郁,就更没法儿学了。门德尔松偶尔的暗淡对听者来说是一种美德,一种崇高的品质,更是一种智慧的蜷伏。”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音乐滋润过一代又一代人,至今依然温和地陪伴着我,但这独一无二的描述或许只有足够孤傲与纯净的灵魂才能瞥见门德尔松作品那抹伟大的光。
说到德国音乐,书中还有一处由描述音乐性格而关联到德国足球的点睛之笔。当时作者讲到德国为什么出现勃拉姆斯、瓦格纳,文中描述:有次黎明醒来,打开电视就看到德国输球的最后三分钟,“见德国队如瓦格纳音乐中的英雄特里斯坦或齐格弗里德,巨人般的在最后的搏斗中轰然倒地,整个德国悲壮无声”。这四个坚实有力的字让我想起那年初夏夜晚的德国,想起满满的地铁车厢里没有声音却悲恸的人们,想起第二天一早没有酒瓶和醉汉的慕尼黑街道,“悲壮无声”正道出了这个民族在最热烈激动的时刻面对沉重的集体克制与反思。
不久前,叶小纲先生在一次个人访谈中说到,对他而言,人生只要像烟花一样绽放过就值得了,只要那最绚丽的七秒。“能否继续冲过命运的湍急江流,比舞更好看,比戏更精湛?人生如不如戏,拭目待焉。”
合上书,我摘下那茶绿色的书衣,随之露出一版更加有质感的封面,深凹进去的书名与人物肖像在织布面料中透出淡青般的纯良,不禁让我想起了作者献给母亲的那首《织锦曲》,在繁华间永不褪色。就好似手捧着的这碗清茶,叙述着从远古走来的文明,带着隽永绚丽,与你我擦肩而过。留下印记,又飞跃天际。无限茫远而清澈。
(作者:袁芳,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教授、钢琴家)
- 2022-04-20她的眼镜片上,闪烁着唐诗宋词的光芒——李晓东和她的《雪落秦州》
- 2022-04-20《卡夫卡传》:再现卡夫卡的“残缺”人生
- 2022-04-20《永乐大典》:珠还合浦、历劫重光
- 2022-04-20《世界在书店中》:书与人两情相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