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坚守与传承
工匠精神的坚守与传承
《锦绣》:李铁著;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工业题材长篇小说《锦绣》以文学方式书写中国东北当代工业发展史,表现了两代产业工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铺展出一幅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时代画卷。
一直以来,工业都是东北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作家草明先后在牡丹江镜泊湖发电厂等基层体验生活,创作出《原动力》《火车头》等作品,其中《原动力》被文学研究界认为是新中国工业题材的奠基之作;鞍钢作家罗丹创作的长篇小说《风雨的黎明》,是最早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建设的小说;还有舒群的《这一代人》、白朗的《为了幸福的明天》、艾明之的《不疲倦的斗争》、萧军的《五月的矿山》、雷加的《春天来到了鸭绿江》、周立波的《铁水奔流》等,这批作品记录和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工业的发展样貌,余韵至今。
作家李铁曾经在工厂一线工作20余年,对工厂和工人怀有深厚的感情,其文学作品始终以工业、工厂、工人为题材,如《长门芳草》《乔师傅的手艺》等。在新作《锦绣》中,作者讲述了一家大型钢铁企业“锦绣冶炼厂”70多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史,塑造了两代产业工人的典型形象。《锦绣》分为“家园”“山河”和“前程”三个篇章。“家园”的时间跨度较大,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展现了新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投身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火热现场;“山河”聚焦上世纪90年代,重在表现产业工人攻坚克难的精神;“前程”则表现工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时代景象——一部《锦绣》描绘了一座工厂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浓缩了新中国东北工业发展的铿锵足音。
作品采取家族小说叙事模式,重点刻画张大河父子以及刘英花、牛洪波等人物形象。全书通过不同人物的人生际遇和选择,反映锦绣厂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塑造了激情洋溢、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工人群像。比如,主人公之一张大河的身上就浓缩了新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的精气神。他不畏艰难,把一生献给工业建设,为后来者做出表率。作品着重描写了张大河的工匠精神:少年时代入厂跟随师傅学技术,而后苦练辨识锰水火候的技艺,终成炼锰专家,挑起生产重担,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我要让大家都跟我学,成不了大拿也要成个内行”——张大河在日记里写下的这句话,既是人物真实的内心写照,也映现出工业战线的火热干劲。
《锦绣》中另外两位主人公,张怀双和卢国杰则是新中国第二代产业工人的代表。他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勇于探索、攻坚克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攀高峰。张怀双致力于技术钻研,成为新一代炼锰专家;卢国杰及时发现了安全隐患和环保问题,为工厂避免了巨大损失。面对钛白粉等项目的技术挑战,锦绣厂两代工人屡败屡战,最终攻克技术难关,为锦绣厂的转型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锦绣》叙述细腻、细节饱满、语言生动,火热的生产生活景象俯拾皆是,充满人间烟火气。每每涉及专业生产和技术领域的细节,作者都力求准确到位,为此做了不少案头功课和调查工作,工业题材小说的独特魅力得以凸显。为深入表现人物内心,作者在全书穿插大量人物日记,以日记体的形式坦露人物心迹。不过,日记语言的人物辨识度不够鲜明,未能在人物语言上加分。(胡哲)
- 2022-05-16《元灯长歌》:一部消失的泥土之歌,一部走向未来的大地之歌
- 2022-05-16读樊希安长篇小说《黄金团》:一幅壮阔的金色画卷
- 2022-05-13根在破岩 来日昭华——评何鸿《大西迁》
- 2022-05-12梁晓声:文学是人生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