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流动的图书馆”增进文化惠民
用“流动的图书馆”增进文化惠民
【文化评析】
图书馆还能将“分馆”开进市民家中,家庭藏书也能变身馆藏?在广东佛山,这不是梦。据报道,2021年4月,佛山市图书馆的家藏图书共享计划“易本书”小程序正式运行,市民可以上传家中闲置的图书供人借阅,也可以借阅别人上传的藏书。这是国内首个实现家藏图书和公共图书馆馆藏全社会流通的公益性、综合性资源共享平台,推出后大受欢迎。
“书非借者不能读也。”说到借阅图书,很多人想到的往往是图书馆。佛山等地公共图书馆“搭台”、家庭藏书“唱戏”,将家藏图书导入借阅渠道与流通网络,无疑是创新性举措。这既是对闲置图书资源的盘活,也是对公共图书资源的补充。
如今,很多家庭书柜里塞满了书,但读完后就束之高阁了,书籍的精神滋养价值无法实现由点及面扩散和最大化利用。在此背景下,将共享理念引入家藏图书利用方面,也是一种“以存量撬动增量”:家藏图书本就是个待开采的阅读富矿,将其充分盘活后,能扩大文化惠民的社会主体参与面,还能以书为媒介增进人们的睦邻社交,更能构建全民阅读服务新生态。作为私域阅读资源的家庭藏书进入公域后,能丰富阅读资源的供给侧,改善全民阅读的基础设施,拓展人们的阅读方式、拓宽人们的阅读路径。
正如佛山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所说,公共资源具有有限性、稀缺性的天然特征,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有限的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服务供需对接不充分,资源配置及使用率有待提高、数字服务能力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在此背景下,诸如“易本书”之类的举措显然多多益善。本质上,这也是建造一个个“流动的图书馆”,只不过是将借阅服务的重点从图书馆转向了人和书,瞄准的则是知识更高效的传递、更广泛的传播。
如今,在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背景下,很多地方都在完善全民阅读公共服务网络。而让图书馆“动”起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进而更好地为人找书和为书找人,成了不少地方提升文化类公共服务可及性、覆盖面的重要手段。
北京海淀区图书馆的“流动书车”、广州公交的“流动书屋”、温州图书馆的“流动书巴”……这些动起来的图书馆载着上万册的书籍,将借阅服务送到社区、乡村、学校甚至大山里。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共有2636个县建立了图书馆总分馆制,亿万册书籍通过大大小小的各级图书馆、“城市书房”“百姓书屋”等借阅网点流通,走进千家万户。像点外卖那样方便地借阅图书,在许多地方已成现实,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门槛降低、提升素养的途径增多,更好地满足自身的知识充电与终身学习需求。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用“流动的图书馆”增进文化普惠,就呼应了这点。这也说明了公共文化服务应该跟社会期许对标,与公众诉求共振,在普惠上做加法,在实效上做乘法,最终让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得到更高质量的满足。
(作者:佘宗明,系媒体评论员)
- 2022-05-13国产电纸书的崛起故事
- 2022-05-06书店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 2022-04-28网络文学审美追求还要更进一步
- 2022-04-28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需要家校社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