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书评

读艾平散文集《隐于辽阔的时光》:独立风标的自然文学写作

22-06-14 09: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张兰琴

  读艾平散文集《隐于辽阔的时光》:独立风标的自然文学写作

  自然是我们这个星球所有生灵的共同家园,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如果缺乏一手的生活经验、深切的情感蕴积以及多元的文化视点,完成有深度的自然书写恐非易事。艾平的散文集《隐于辽阔的时光》(百花文艺出版社),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从一株牧草到一只羔羊,作者通过描写游牧民族和狩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质朴生活,再现那些看似“古老”实则“文明”的生产生活细节,以诗性与理性传达敬畏自然、顺其自然的生态理念,为我们呈现出一幅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壮阔图景。

  《隐于辽阔的时光》凝结着作者对呼伦贝尔自然与人文的深入考察和思考。通过感受时代变迁对草原生产生活、地域生态和个人精神层面的冲击,艾平不仅写了草原传统牧民,更关注猎人、牧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塑造出多位自然之子的形象。《在阿敦乌拉的天上》中,牧人孟和沙年轻时惊扰鹰,年长时怜悯鹰,暮年时住进楼房,开始思念草原、思念鹰;《你做的鞍子在说话》中,巴特尔原是一个牧马人,后来成为上班的养马驯马人,再后来成了草原上做马鞍子的手艺人,将马鞍子送给学校传承民族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作家塑造了草原新人的形象,通过人物角色和命运的多重变化,反映时代变迁。《游猎之地的你》一文中,女猎人放下猎枪变成挤牛奶的女牧民,奋力要回被破坏的草场进行退耕还牧。她思考着如何将狩猎文化转化成经济效益,带着儿子制作手工艺品,搞服饰表演。萨丽娃姐姐和艺人那顺乌日图从草原到城市,又最终决定回草原创业、保护草原。农牧大学毕业的斯仁道尔吉和娜莎接过父母亲的牧场,扎根草原、反哺家乡……作家始终有一个隐忧——年轻人离开草原后,草原文化谁来继承?没有牧人的草原,还是真正的草原吗?艾平塑造的草原人物群像,带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气息和时代气息,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家深入自然既是对大地原乡的探访,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探求,《隐于辽阔的时光》为我们呈现了难得一见的山野生灵,书写了一个与人密切相关的生灵群谱。人们对那些动物发起救助行动,没有家野之分,没有族类之别,没有国界之限,体现了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

  艾平站在城市和草原两个场域,审视地域和时代的关系,反观天地人心的大道,将地理风光、时代风貌、民族文化、人物形象、动物生灵等有机融合在作品中,通过生动感人、具有诗意和思考价值的细节,传达出天地人共筑的深沉与博大。作为一位不循规蹈矩的散文探索者,艾平以其富于创见的自然写作独立风标。(姚广)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