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书评

衮衮入蜀者,借公兄弟名 读《诗蜀——入蜀诗人的心灵解码》

22-06-27 09:56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张兰琴

  衮衮入蜀者,借公兄弟名 读《诗蜀——入蜀诗人的心灵解码》

  《诗蜀——入蜀诗人的心灵解码》

  蒋蓝

  “自古诗人皆入蜀”这一说法由来已久,但最终成型是在晚清李调元和赵熙这两位蜀地大才子的诗文中。从性质上说,“自古诗人皆入蜀”也是移民文化与巴蜀文化对撞生成的结果。所谓唐代诗人皆入蜀,多少有些夸张,但唐代最为重要的诗人都有入蜀的经历,而且往往在蜀地生活期间诗歌创作登峰造极,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韩愈有“蜀雄李杜拔”的说法。

  公元668年,才子王勃入蜀,他霍然发现了一个“采江山之俊势,观天下之奇作”的巴蜀,赞叹巴蜀山水乃“宇宙之绝观”。后人遂用“雄、险、幽、秀”四字品评巴蜀的自然地理有如神品。王勃在四川云游了两年多,到公元671年秋天离开川北之时,写下了“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复高风晚,山山红叶飞”的诗句,来抒发漫游蜀地的心境。

  祖籍幽州范阳(今北京地区)的卢照邻,更是在蜀地生活了十多年。他曾担任新都县县尉,并与郭氏女子相爱,生下一个孩子。离任之际,他发誓日后回来接妻子。结果出川没多久就因病瘫痪,郭氏女以为他背信弃誓,伤心绝望了一生……

  据不完全统计,唐朝入蜀的诗人有73人,作者许永强选取了其中20位,写成《诗蜀——入蜀诗人的心灵解码》一书。作者锐意穷搜,详细梳理、钩稽了诗人在蜀地的种种情状;他充满温情与敬意的笔触,复原了诗人的唐朝生活空间,让这些诗人从人们印象里的“写作者”,回到了充满七情六欲的丰满、可感的“人的状态”。同时,本书也填补了唐朝入蜀诗人专书的出版空白。

  除了对大量蜀地风物的记录,我特别留意这些诗人与蜀地发生的种种亲密接触,比如高适镇蜀,较为宽厚,而严武接替高适后,刀锋凌厉,大展酷威。这一切变数,并不能证明高适的软弱无能。

  作者在《高适入蜀,天下人人皆识君》一文里指出:“高适为蜀中局势的稳定作出的贡献还是很重要的,他的好友杜甫这样评价道:‘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意思是高适曾为淮南、西川两地节度使,却并未才尽其用;‘方驾曹刘不啻过’是指高适的诗歌成就可与曹植、刘桢比肩。这样的高适足可称文武双全了。”应该说,作者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

  杜甫写有《王竟携酒,高亦同过》:“卧病荒郊远,通行小径难。故人能领客,携酒重相看。自愧无鲑菜,空烦御马鞍。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山简,西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山涛之子,这里借指高适。高适的年龄大于杜甫,时已年近六旬。杜甫对老朋友说,自己没有好菜招待客人,枉自麻烦他乘马远访,只好劝高适多多喝酒。因为高适头发已花白稀疏,而酒可御风寒……在作者笔下,历史的温情濡染着他的笔触,读来历历可感。

  作者意识到,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的巴山蜀水,让入蜀诗人置身其间,眼界大开,文学创作更上层楼,成为一个入蜀的群体性结果。正如清乾隆五十五年状元、大学者石韫玉《独学庐稿》所言:“古之诗人盖有得江山之助者。江山之胜,世无有过于巴蜀者矣。杜少陵为李唐一代诗人冠冕,读其诗者谓入蜀后尤奇。”蜀中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山川风土、宗教思想等各方面都影响着入蜀诗人的创作,为他们带来创作灵感,提供创作素材,进而改变其创作心境,影响其创作风格。

  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谈资》中进一步总结道:“蜀之文人才士每出,皆表仪一代,领袖百家。”晚清曾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也说过:“蜀中人士聪明解悟,向善好胜,不胶己见,易于鼓动,远胜他省。”

  读罢《诗蜀——入蜀诗人的心灵解码》,我不禁想起宋代诗人叶适的诗句“衮衮入蜀者,借公兄弟名”,在此有两层意义:一是入蜀诗人得益于巴山蜀水的濡染,纷纷扬名天下;二是读者借助这本书,可以一窥唐朝诗人之所以伟大的心路历程。期待作者继续挖掘这一题材,写出更为细腻、更为传神的续作。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