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内容与语言的完美结合
经典是内容与语言的完美结合
《野性的呼唤》 [美]杰克·伦敦 著 石雅芳 译 台海出版社
《野性的呼唤》最早出版于1909年,是美国现代派作家杰克·伦敦(1876—1916)的代表作和成名作。这部八万多字的小说,虽算不上长篇巨著,但出版后却极具反响,即便是时下细细读来,仍不免让人感慨万千,甚至是浮想联翩,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吧?
杰克·伦敦早年的生活非常艰辛,他做过童工,卖过报纸,当过水手,还曾因为贫穷而辍学,随后便加入阿拉斯加淘金者的行列。他向往自然,爱好冒险,喜欢阅读,其丰富的社会经历、阅历,为他创作《野性的呼唤》夯实了基础,也让他为之实现了摆脱贫困的梦想。
狗通人性,且爱憎分明,这在《野性的呼唤》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小说中的主角巴克,原本是明媚花园里的一条宠物犬,生活悠闲自在,舒适快乐,然而人性的丑恶,却无情地改变了它的命运,让它被拐卖到冰天雪地的荒凉北国,成为一只拉雪橇的苦役犬。它原本有着皇家贵族般的自尊、自豪,可当被拐卖并遭到棒打、鞭挞的时候,它的自尊和自豪受到了极大伤害,于是,潜伏在它内心深处的野性便因之自然而然地被激活了。在残酷的被驯服过程中,它意识到了自然法则,学会了狡诈、狡黠,懂得了自我保护。面对着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对着野蛮人无情的棒打、鞭挞,面对着极度繁重的苦役劳作,面对同类相残的争斗撕咬,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让它被逼无奈地逐渐退化成为似狗非狗、似狼非狼的野性动物,并最终在为救命恩人报仇雪恨之后,义无反顾地回归了荒原。
《野性的呼唤》以阿拉斯加淘金热为时代社会背景,从艺术的角度看,其结构相当精致。小说情节虽然曲折,但并不复杂,而且脉络非常清晰,全书始终是围绕着巴克多舛的命运,渐次铺陈展开,层层递进,引人入胜,烘托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涵,让人读之上瘾,且掩卷长思,感叹连连。
《野性的呼唤》之最大特色,是对巴克的拟人化描写。巴克虽然是一条狗,但在作者的笔下,它似乎是一位血气方刚的汉子。“它仿佛想起了那白色的树林、大地、月光,还有战斗的激奋。”“它躺在雪地上,试图睡着,但是寒霜马上使它从头到脚战栗不止。它满腹凄凉与忧伤,在帐篷间来回穿行。”“巴克站在了拉雪橇的位置上,受到人群兴奋的感染,它觉得必须为约翰·桑顿争光。这时的它,外表非常漂亮,没有丁点儿赘肉,身躯里全都是坚忍和刚强。”如此活灵活现的拟人描写,在书中比比皆是。我想,作者肯定有过与狗过从甚密的经历,如不是对它们十分熟悉,他绝对写不出如此拟人化精美语句。
从语言的角度看,《野性的呼唤》十分精炼,虽有不少环静描写,但那是不可或缺的,绝无信马由缰的无谓铺陈,这在小说创作中,尤其是中长篇小说创作中,十分难得。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出众,不论是对巴克的描写,还是对人物的刻画,都十分鲜活。例如,关于巴克和丝毛犬决斗的那段描写,精炼而且精彩:“他们兜着圈子,两耳直竖,互相嗥叫着,寻找出击的时机。巴克感到眼前的情景很熟悉,恍惚想起了记忆深处的白色的树林,白色的大地,白色的月光和喋血浴血的恶战。在一片白色中笼罩着可怕的平静。空气死了一般凝固,一切都停止了运动,连树叶都一动不动。"读者在阅读中,眼前仿佛闪现出深山老林中群狼“共舞”的恶斗场景。
凡是经典杰作,都会有揭露黑暗、歌颂光芒或鞭挞丑陋、弘扬正义的特质,《野性的呼唤》也是如此。不过,它之所以能风靡世界,且经久不衰,除了上述特质之外,还在于它那内容与语言、主题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杨曙明)
- 2022-07-13乡愁、浪漫和异常,撩拨我去奔赴一场“浪游”
- 2022-07-12展现家国情怀的历史深度——读陈继明长篇小说《平安批》
- 2022-07-12一日看尽长安花
- 2022-07-04谱写女性生命与航天事业交织的太空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