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要闻

感受恢弘壮丽的大唐气象——对话武汉大学陈望衡教授

22-08-29 10:34 来源: 湖北日报 编辑:张兰琴

  感受恢弘壮丽的大唐气象——对话武汉大学陈望衡教授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通讯员 谢宁

  70余万字的《大唐气象:唐代审美意识研究》(以下简称《大唐气象》)于年初出版,引发学界及公众高度关注,该书入选2022年1—2月“中国好书”月榜图书。

  《大唐气象》从唐诗说起,但不就诗言诗,而是构筑了大唐文化与其朝代建制、社会语境等一切物质和非物质基础相匹配、相适应的整体“景观”。书中的气象,是滥觞于诗歌而散延于其他领域的血肉、气韵、格力、体面、情致和意境等总体性的审美风貌,更是一个时代整体的精神面貌,书中所及的音乐、书法、舞蹈、服饰等,均折射出唐代美学恢弘宽远的意蕴和风骨。

  该书作者之一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望衡。陈望衡教授从事美学研究40余年,享誉海内外,是一位在美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重要学者。7月底,陈望衡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翻开《大唐气象》,回望那个壮丽的历史时代。

  大唐壮丽青春美

  大唐的欣欣向荣、文明昌盛,在它的文学艺术中得到了最为鲜明、最为生动和最具身心冲击力的形象展现。这种极具美学意味的展现被称之为“大唐气象”,本质上正是大唐精神的集中体现,开拓、进取、开放、融会、胸怀天下、自强不息。

  记者:现在宋代美学颇为流行,很多人举例陈寅恪的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为什么您极力推崇唐代美学?

  陈望衡:我喜爱推崇大唐,是因为我的审美观是青春审美。很多人推荐宋,认为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学艺术的高峰,我从美学角度来看,唐相当于青年,宋则为中年。青年有旺盛的生命力,勇于探索。青春的形象也许有几分粗糙,几分鲁莽,几分幼稚,但它可爱,可爱压百拙。

  一说起唐,我眼前出现的影像就是朝霞满天、崇山峻岭、汪洋大海,还有充满活力的少年男女,是青春,是壮丽。唐朝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世界贸易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唐代人的信心满满与豪情万丈,我们从唐代的诗歌、乐舞、绘画、书法、雕塑中都能体会见识到,青春,是活力问题,而非年龄问题,唐代的审美品格就是青春美学。

  记者:《大唐气象》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但普通读者阅读起来也有趣味,书中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绘画、乐舞、园林、建筑等领域,都选取了很多事例、很多图景来展现。

  陈望衡:这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唐代审美意识研究”的最终成果。作为中国审美意识史的断代研究,《大唐气象》与其他断代美学史的写法不同。我们不是只对唐代的审美理论进行梳理,而是同时兼顾到唐代的审美实践或审美文化。将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萃取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审美思潮、观念、趣味和标准,将它们统属于“审美意识”这一总的范畴,目的是希望能比较准确地勾勒出唐代审美意识的总体轮廓和发展轨迹,描绘出唐帝国独特而鲜明的审美气象。

  以唐诗为窗口眺望

  诗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在诗的陶冶下培植的。唐代是一个遍地弥漫诗性意韵的时代,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是在唐代稳定、成熟乃至强大的。唐诗是唐代文化的主流,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影响着甚至培育着其他的艺术。

  记者:为什么选取唐诗为《大唐气象》的开篇?

  陈望衡:最能体现唐代审美意识的,首推唐诗。提到唐朝,人们立刻想到的也是唐诗,唐诗是唐朝的一面最为光辉的旗帜。在中国4000多年的有朝代可记的历史中,能以诗作为时代旗帜的,唯有唐朝。唐代诗人之多、诗派之丰,特别是诗歌质量之高、对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发展贡献之巨,无有过之者。《全唐诗》收诗48900余首,诗人2200余人,总900卷,但远没有将唐诗所有的精华概括进去。但仅此一书,已让人感到这是一座无比辉煌的宫殿,美不胜收。

  唐人的审美意识几乎全从唐诗中体现出来。可以说唐诗是唐人精神的天空,天空中让人心炫神迷的美妙情景,是唐人所创造所欣赏也让后世为之心醉心迷而赞叹不已的美。

  记者:唐代的青春审美观在唐诗里有哪些体现?

  陈望衡:最为突出的是唐诗里的乐观气概、劲爽境界。唐朝诗人不少屡遭贬谪,但总的来说,不颓丧,不悲观,不消极。比如刘禹锡在贬谪途中赋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心态跃然纸上。他有《秋词二首》其一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种心态极具唐朝的特征,它只属于唐人。晚唐帝国风雨飘摇,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一诗中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人极少言失败,更不言绝望。

  唐诗中的精华是边塞诗,主题是家国情怀与功名情怀,以崇高壮丽为品位。“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在这些脍炙人口的豪迈诗篇里,我们能体会到大唐的时代精神:踩着瓦砾,雄强奋发,呼啸前进。边塞诗所反映的战争情感有深刻的内涵,正义的战争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崇高之美。唐朝边塞诗唱诵的是唐朝的国魂。

  记者:唐诗是如何影响了其他艺术的?

  陈望衡: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中国自古以来,诗乐舞为一家,诗为词,乐为曲,舞则以曲为节奏而高蹈。诗独立以来,发展很快,但仍与乐舞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绝大多数的乐均是有词的,因此诗还称为歌行。唐诗除歌行外,还出现古近体,诗更具独立性,有更大的发展,但是,古近体还是可以歌唱的,尤其是绝句。在唐代,诗人以自己的诗能谱成曲演唱而骄傲。宋代王灼的《碧鸡漫志》记载唐代三位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赌唱的故事,看歌伎们更爱唱谁的诗句。唐人不通乐律者大概率也写不好诗。

  唐诗对于绘画的影响也非常大。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现象在唐代较为普遍,不独王维。

  唐诗对其他艺术的影响是诸多方面的,有艺术内容方面的,也有艺术风格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审美观念方面的影响。唐诗的审美观念当然很多,而其核心是寓教于美,教化与审美的统一,这一观念对其他艺术均有深远的影响。

  文化通常被理解为人类精神上的创造,主要以精神产品体现出来的文化,它远不只是影响着人的精神,还影响着社会的诸多方面,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物质生产等等。精神文化中,文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诗在文艺中处主流地位,因此,由诗达整个文艺,由整个文艺达整个精神文化。由整个精神文化达整个唐代社会政治制度及其他种种方方面面,诗居功伟矣。唐诗之魂,正在寓教于美——教化与审美统一的审美观念。

  大唐气象何以成就

  大唐在文化上的开放,不仅使得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得到了空前的丰富,而且缔造了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品格。这一品格,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记者:《大唐气象》为什么选择用大气、绚丽、灵动来概括唐代艺术的基本审美品格?

  陈望衡:我先谈一下对这三个词的理解。大气重要的不是体量大,而是气势大,体现为一种雄健的生命力量。大气在唐代的城市、建筑和雕塑等方面体现得最为突出。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的城市。乐山大佛气势宏大,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

  绚丽首先是色彩鲜艳炫目,敦煌壁画、唐代的一些墓室壁画均如此。唐代山水画多金碧山水,画面较满,将大自然的万千景象绘于一图,非常绚丽。绚丽不只是指感性的色彩、有事实可征的故事,也可以指丰富的意味。绚丽见于造型艺术,也见于语言艺术。唐诗作为语言艺术,多方面地表现出绚丽。唐诗有丰富的色彩、鲜活的情感、无尽的意味,在中国的诗歌长河中,还有哪个朝代的诗比唐诗更绚丽呢?

  灵动是指艺术作品生机盎然。这也许是唐代艺术远胜于汉代艺术的地方。比如唐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不仅隶、篆、楷、行等源自汉魏的传统书法品种得到发展,而且新创了狂草,出现了张旭、怀素这样的狂草书家,他们将笔墨线条的灵动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灵动也体现在诗歌、散文中,想落天外的逸思,妙手偶得的佳句,让唐代的诗歌、散文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客观地说,大气、绚丽、灵动,在唐代之前有之,之后也有之,但没有像唐代这样凸显张扬。汉代艺术也不缺大气、绚丽,但缺少一点灵动,正因为少了一点灵动,它的大气就少了些发扬蹈厉的气概,它的绚丽就少了些华美。宋代艺术不缺灵动,但明显少了唐代的大气,也少了唐代的绚丽。

  唐代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唐朝的艺术充分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大气、绚丽、灵动,集中表现在盛唐的艺术中。在唐的前期,也许灵动弱一些,而在后期,也许大气弱一些。至于绚丽,在初唐、中唐都占主流地位,后期就逐渐失去了主流地位,审美越来越倾向于恬淡了。

  记者:回望大唐万千气象,于今天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陈望衡: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时代之一。国力强大,文化繁荣。之所以如此,原因很多,最为重要的是这样两条:第一,正道治国,文武并举。若要研究长达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就必须把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唐代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时代来考量。第二,开放治国,海纳百川。大唐有着可贵的文化自信,既坚持华夏本位的主体意识,又有着自觉的开放意识。

  以华夏文化为核心的多民族统一体的中华民族真正形成是在唐朝。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国美学成为中华美学,始于炎黄时代,成于大唐。边塞诗、敦煌艺术、《霓裳羽衣曲》等都是中华艺术的最早代表。对唐代审美意识进行研究,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了解当下的审美意识是怎么来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对树立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只有不忘来路,才能想明白自己有着怎样的使命和去向。(王晶)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