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发现文学中的女性之美
张莉:发现文学中的女性之美
张莉近照 郭红松 绘
她——是评论家,倡导“在场性”批评,密切关注新人新作;是学者,深情回眸一百多年前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是女作家的知音,通过编年选、设榜单推动创作;她,还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主讲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课一座难求……她——就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其女性文学研究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路标。在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前夕,围绕文学中的女性之美这一话题,记者对张莉进行了专访。
问:您的《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1898-1925)》重回历史现场,考察冰心、凌淑华、冯沅君、陈衡哲、庐隐等第一批中国现代女作家如何出现,还原她们走出闺阁、接受国民教育、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过程。您是如何关注到这个话题的?这批女作家的出现,有着什么样的社会意义和文学史意义?
答:我认为,女性文学史不只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女性文本如何生成的历史,它还是现代女作家出现的历史。这本书中,我所做的是站在中国立场思考中国女性问题,寻找女性文学发生的背景,而不是依靠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阐释。只有回到历史现场,才能寻找到真正属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自身传统。
今天我们把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但其实它并不必然产生现代意义的女性写作。现代女性写作者的诞生,要感谢两场“战争”,一场是晚清把妇女们从家内解放到家外的对抗“贤妻良母”之战,另一场是“五四”运动——它为妇女解放提出了“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的目标。如果说女性走出家庭,进入公共领域只是为女性写作提供了客观条件的话,那“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为现代女性写作提供了一批具有现代主体意识的女性写作者。这些作者是对社会主动发表看法、表达爱情意志、向传统发出挑战、与男青年并列行走的女青年。
在这种回顾中,我看到冰心她们当时写作的艰难,更看到中国社会的进步给女性文学发展带来的契机。她们之所以成就自己,与社会变革、觉醒者们的努力、课堂上导师们的指导密不可分。因此,研究女性写作,应该回到那个宏阔的社会历史场域里去。
问:2018年,一百多位作家收到了一份您的调查问卷,其中涉及对女性写作的理解、文学创作中的性别观等话题。不论男作家、女作家,都对这些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的回答为当代文学的性别研究提供了有现场感和说服力的数据和样本,请您谈谈这项调研。
答:性别观调查目的在于普及男女平等这一常识。我希望更多人认识到作家的性别观很重要,它构成了当代文学里的性别想象,也会对未来的读者构成深远影响。我的体会是,这是一项充满在场感的调查研究,在场性对于当代文学研究极为重要,它要求研究者走出书斋,与当下创作和社会现实发生互动,而不是关起门来,把自己埋进书堆里。
问:您为北师大学生开设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课深受欢迎,能否谈谈课程设置的初衷?您希望通过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答: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女高师”),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所国立女子高等教育学府,也是北师大的前身。大部分第一代现代女作家,比如庐隐、冯沅君、苏雪林、石评梅等,都是女高师学生。在这里,李大钊先生为她们讲授过女权主义理论,传播妇女解放思想;鲁迅先生也在女高师教书,还曾在女高师附中发表过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可以想象,正是因为这些觉醒者的辛勤培养,才有了中国第一代女作家的迅速崛起。“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课,主要希望同学们了解女性文学发展史,了解学校的优良传统,培养年轻学子阅读经典、进行创造性写作的能力。
问:刚才提到“在场性”这个主张,可以看出您对今天的女性写作保持着密切关注。您曾主编《新女性写作专辑:美发生着变化》一书,收录翟永明、林白、叶弥等13位女作家的小说、诗歌和非虚构新作。您认为,“新女性写作”的“新”体现在哪里?
答:“新女性写作”的“新”,是相对于以往的“个人化写作”“身体写作”和“中产阶级趣味”而言的。它强调的是女作家要走出狭隘视野,号召写作者要重新直面我们的时代生活。你看,一百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了巨变;文学内外,中国女性的精神气质和身体形象也都有显著的变化。关于何为女性文学之美和女性写作之美的判断标准也悄然改变。这是我为什么将新女性写作专辑命名为“美发生着变化”的原因。
我一直认为,好的女性文学和女性写作追求的是两性平等和两性理解,好的作品应该让人心生热爱而非心存仇恨,它应该是丰富的、丰饶的而非单一与单调的,它应该是开阔、辽远、包容的,而非对抗、排斥和封闭的。当代女性文学史上,出现了张洁、王安忆、铁凝、林白、迟子建等重要作家,她们的许多作品是中国文坛的重要收获。
问:从2019年开始,您主持编选《中国女性文学选》,迄今为止已出版3册。能否谈谈作品的遴选标准及其意义?
答:这是我在女性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尝试。《中国女性文学选》每年选出20位女作家写的20个当代女性故事,力求通过鲜活生动的文学表达,真实展现当代女性生活,传递出杂花生树的当代女性之声。我希望多年过去,我们还能从中看到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和女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具体到入选标准,首先要深具文学性,要真切反映我们时代的女性生活,还要涵盖不同年龄段女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尤其是每年有意选入5到6位新面孔,以此鼓励青年女作家写作。现在各高校的创意写作专业都培养了不少优秀青年作家,其中涌现出的“90后”新一代女性写作者大多有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名校,已成为同代作家中的佼佼者。
问:除了《中国女性文学选》,您还和“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工作室”创办了一个“好书榜”,分春、夏、秋、冬四期和年终总榜,为读者推荐了不少文笔优美、卓有见地的女性文学作品。据悉,这个榜单每期的推荐人基本是青年学生。它的具体产生过程是怎样的?青年的声音在我们的文学评价机制中有哪些独特的作用?
答:这个榜单主要关注和推荐文学现场涌现出来的女作者及其新作。设立的初衷有二,一是发掘新的女性写作者;二是鼓励青年一代批评家介入现场,参与我们的文学批评。北师大有文学创作与批评专业,设立这一排行榜其实也是带研究生们一起进行文学批评实践。在书目挑选上,他们会认真搜集近期出版的女作家作品,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开会讨论哪部作品可以推荐并撰写推荐语。我尊重年轻人趣味,对他们的推荐语要求是诚实、不浮夸,“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从中我们可以听到最新一代读者的声音。我非常高兴通过这个榜单看到作家与青年读者之间、作家与市场和出版社之间形成良好互动。
问:除了这些女性写作的专书,您还出版了一本《小说风景》,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佳构。这些经典已被无数前人阐释过了,但此书仍有很多新颖的观点和视角,比如对《祝福》的解读。女性视角为我们阐释作品、理解文学提供了哪些特别的帮助?
答:我在《小说风景》里试图探寻这些经典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读法,坦率说,女性视角帮助了我的解读,但它不是女性主义批评,我只是认取了自己的女性批评家身份。
以《祝福》为例,我认为从小说中固然可以看到鲁镇对祥林嫂的种种压迫,但是站在祥林嫂的视角,我们会看到鲁迅也真切书写了祥林嫂的多次反抗。她其实一直在努力争取命运的自主权。比如被卖到山里那次,头撞香案,就是反抗的方式。因为作家正视祥林嫂的女性身份和她的反抗,这个人物才真正鲜活起来,让人久久难忘。用女性视角来阅读,既能看到这些经典之所以是经典的原因,又可能重新激发我们对经典的新理解和新认识。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赵园老师的《论小说十家》就有这样的视角,只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
问:今天的青年女作家有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下创作势头强劲,值得期待的青年女作家有哪些?您对未来的女性写作有什么期待?
答:这十年来,中国文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80后”“90后”女作家,比如笛安、孙频、蔡东、文珍、董夏青青、马小淘、孟小书、修新羽、崔君、王海雪、叶昕昀、三三、王侃瑜等。
我心中优秀的女性文学作品要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生活和生存状况,要真切记录我们这个时代女性精神、女性气质的变迁。优秀的女性文学作品要对个体经验进行书写挖掘,同时也要关注社会问题、关注他人生活,这些向度可以同时存在。
今天,新时代文学已经启航,我们的女作家们有理由、也有能力写出与我们这个时代相匹配的女性文学作品,正是在此意义上,我非常期待新的女性文学、新的女性写作出现。
(记者 张鹏禹)
- 2022-09-06《中国古典小说课》阅读感想:重温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
- 2022-09-06《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
- 2022-09-05长篇小说《野望》:聚焦新时代乡村的传统与新变
- 2022-09-05大众读史,需要更多的突破——评向敬之《大明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