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要闻

农家书屋义务管理员鲍中权: 与阅读打交道最暖心

22-09-07 09:27 来源:贵州日报 编辑:张兰琴

  农家书屋义务管理员鲍中权:与阅读打交道最暖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穿过一个铁路桥洞,然后再顺着村巷走几分钟,便到了鲍家屯村的农家书屋。书屋管理员鲍中权骑着一辆摩托车——准确地说鲍中权骑在孙子驾驶的摩托车上,花了约莫3分钟时间从家里赶到书屋,手里拿着一个16开的本子,那是借书登记簿,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许多借阅信息。鲍中权的膝盖得了骨质增生,走路非常不便,这些年他出门不再像以往那样随心所欲,去哪里都要别人用车载一程。

  鲍家屯农家书屋在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委会一楼右侧,约莫30平方米的面积,两面摆满书架,书架上大都是实用性较强的图书。2019年以前,书屋在瓮城那边,2019年条件改善后搬来这里,环境更舒适,光线更明亮。81岁的鲍中权虽说有腿疾,但仍精神矍铄,目光闪亮,思维和表达仍如以往那样清晰。说起自己的阅读过往,说起书屋的前世今生,每个段落之间他都会以“你听我说嘛……”的句式作为划分,有“抬行重起”的意思。

  让鲍中权最为得意的是鲍家屯的闪光历史。源自明代军屯的鲍家屯村有着625年悠久的历史,至今仍保留着古城墙、古驿道、古遗址等大量文化遗存,村前田坝中的古代水利工程,有“黔中都江堰”之称,曾获“中国水利遗产保护奖”。“整个鲍家屯村1340多户,鲍姓占总人口的85%,祖籍安徽。先祖当年奉‘调北征南’之命从南京到滇黔来清剿元朝残余势力,时事稳定后就地驻扎建屯,‘鲍家屯’这个名字就是从那个时候来的。”鲍中权对自家的历史轨迹了然于胸,因此每次接待来访的重要嘉宾,他都能说上好一阵子。

  “我最为自豪的事情,应当是打理农家书屋。”政府推动的农家书屋兴起之前,鲍中权其实已在家中办起了一个小型阅览室,冬天农闲时,乡亲们围着铁炉子读书的画面成为鲍家屯的一道小小风景。家里有很多书,虽然达不到想看什么就有什么的地步,但基本可以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尤其是农业科技类和历史文学类的图书,都被翻得卷了角。

  鲍中权这个义务管理员十分尽职,对借阅的图书,他都用本子进行登记,登记信息里有书名也有价格,“如果没有自觉还书,就按照书的价格赔偿”。每次开群众会,他都要在会上说一嘴书屋的事,“你们本人或子女想看书的,可以经常到书屋来看书,不收任何费用的。”他在一点一点地给乡亲们传递阅读的温度。平时来看书的学生居多,因为大家都要干农活,想了解一点种植养殖的知识,觉得时间不太将就,于是鲍中权亲自把书送到需要阅读的乡亲家里。在鲍中权看来,读书风气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悄无声息中慢慢浸润、滋长、扩大的。

  “‘农家书屋’的出现,对农村的文化建设来说是一件喜事。”鲍中权说,这时的农家书屋,书更多了,支持的单位也多了。不管是在瓮城的“老地方”,还是在村委会这边,鲍中权对农家书屋倾注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他喜欢读书,也希望人人都像他这样热爱阅读。

  记者在鲍家屯农家书屋里看到,3本借书登记簿整齐地挂在墙壁上,鲍中权取下其中一本对记者热情地介绍他的做法:农村书屋有个特点,就是白天平时不太有人,因为都做事去了,人们多半是晚上来看书或借书。按照贵州省对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下午是1:00-3:00,晚上是8:00-10:00,很多时候,他都在书屋里照看。“现在书屋有1500多册图书,每年都会有新的补充。看到大家都喜欢看书,我心里特别高兴,所以花在照看书屋上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农村文化必须要有氛围才能活起来,而读书就是营造氛围的一个方式。”

  农家书屋的钥匙一年四季挂在腰间,这个细小的动作让鲍中权的心中涌动着崇高的情愫。腿脚不便,他仍坚持到书屋来,看着书架上那些熟悉的图书,看着人们认真阅读的样子,他感到如今这样的生活,实在是有滋有味。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