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山上酥油茶
2009年8月,我陪同北京进藏调研的领导到林芝出差。从拉萨出发时,还是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临近拉萨和林芝的界山米拉山时,却见前方乌云密布,风雪欲来。说话间,窗外就飘起零星小雪,随着海拔的升高,雪也越来越大,到了离山口大约一公里的地方,已经是鹅毛大雪,道路两侧的山上白茫茫一片,甚是壮观。
走了一会儿,只见几十头牦牛一边悠然自得地在雪地里散步,一边杂乱无章地拱着雪下的青草。离牛群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黑帐篷,袅袅炊烟从帐篷顶上面的烟囱里飘出来。
来到帐篷前,陪同调研的藏族干部洛朗先走进帐篷和主人打招呼,不一会儿,放牧的大哥和洛朗一起走出来,伸出双手,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帐篷里做客。
因为牦牛毛编出的黑帐篷严密厚实,热松冷紧,炎炎夏日里,阳光下的牛毛会变得松软,习习微风透过牛毛缝隙,给人们带来丝丝凉爽;到了雨雪天,受潮的牛毛会立刻紧缩,变得如同钢板一样坚硬,让雨水无法渗入帐篷内。所以走进黑帐篷,一股热流扑面而来。只见帐篷中央有个泥土砌成的炉灶,燃烧着牛粪的炉火,让走进帐篷的人感到无限温暖。帐篷的一边铺有牛皮、羊皮、坐垫等,洛朗说这叫“阳帐”,是男主人活动的区域,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另一边摆放着烧茶煮饭的厨具、粮食等,自然是“阴帐”,是女主人活动的区域。
放牧的大哥热情地向领导献上洁白的哈达,然后把领导引到上座,他自己则在下座。与此同时,女主人一边往炉灶里添着干牛粪,一边开始制作酥油茶。只见她用茶刀从一块砖茶上切下一大块,放进一口铜锅中熬制了10多分钟,然后把茶汁倒到一个上面铺有过滤网的锅中,拿走过滤网后,往过滤后的清茶里放一大块酥油和少许食盐,倒入一个木制的茶筒里,用一根顶端装有圆形木柄的木棍上下抽提起来。领导很是好奇,在征得主人同意后,接过木棍,像模像样地学打酥油茶。经过上百次的抽打,茶、油和食盐充分融合,女主人把它们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香味浓郁的酥油茶。
在女主人制作酥油茶的同时,洛朗给我们介绍酥油茶的前世今生。他说,在雪域高原,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这是因为在藏族人民的饮食结构中,乳肉类占很大比重,而蔬菜、水果较少,因此藏族同胞以茶佐食,餐餐必不可少。洛朗告诉我们,其实,制作酥油茶最关键的还是酥油的提取。一般要先把新挤出的牛奶或羊奶加热,趁热倒入酥油桶(一种专用的大木桶)中用力上下抽打,经过上百次的抽打以后油水分离,这时在它的上层会有一层黄色的油脂出现,把它取出来放到皮口袋中,经过冷却以后,就能得到块状的酥油。夏季的米拉山草肥水美,是产奶旺季,此时提炼的牦牛酥油品质最佳,色泽鲜黄,味道香甜,口感极佳。
喝酥油茶所用的茶具也非常讲究,所用的壶大多为金属制品,比如银壶、铜壶、铝壶、瓷铁彩花壶等,壶嘴、壶把造型别致,壶的颈腹部大多绘有彩色民族图案;所使用的茶碗则大多为木制或是陶瓷制品,上面有银或是铜镶嵌。
说话间,女主人已把酥油茶加热好。在这个帐外雪花纷飞、帐内热气腾腾的黑帐篷里,藏茶在沸水中翻腾,炒熟的青稞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燃烧的牛粪散发出干草香,和着酥油茶浓郁的气息沁人心脾。女主人走到阴帐那边拿出一摞镶着铜边的木碗,一一摆到我们面前,给木碗里倒满酥油茶。女主人一边倒茶,一边不停地轻轻摇晃茶壶,以使酥油茶变得更加均匀。
喝过几口后,我们跟着洛朗把木碗放回桌子上,女主人再把木碗添满。洛朗说,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必备的饮品,居家自不必说,办公的时候也经常会派人出去打一壶酥油茶回来大家分享。但能在冰天雪地里的黑帐篷中喝新鲜牛奶制作的酥油茶,真的十分难得。
介绍完喝酥油茶的种种好处,洛朗提醒我们,到藏族朋友家做客,酥油茶不能喝一碗就走,一般以喝三碗为吉利,正如拉萨谚语所说:“一碗成仇人,三碗兄弟情。”他劝我们尽量多喝一些,这样一会儿上米拉山口的时候头就不会痛。
制作酥油茶要实现茶、油、盐的水乳交融,而我们在米拉山的黑帐篷中,在欢歌笑语中与牧民大哥和女主人一起制作酥油茶,一起品尝酥油茶,又何尝不是藏汉同胞水乳交融的过程!
(作者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2022-10-08读书从来都是寂寞的事
- 2022-10-08美器
- 2022-10-08今日寒露丨人间醉美是秋天
- 2022-09-23今日秋分丨恰是人间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