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美文摘编

酸果果

22-10-14 14:53 来源:兰州日报 编辑:张兰琴

  儿时的故乡,秋日,农事稍闲,瓜果飘香。撺神拉开了神秘的序幕。撺神,是故乡一带常见的民间祭祀活动,就是为感谢风调雨顺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撺神的人是从外庄请的,称其为“师公子”。八月初八晚上撺神就开始了,谓之暖弹。

  咚咚咚咚,羊皮鼓响起来了。撺神的那个院子里人挤得水泄不通。我们小孩子见缝插针似的低着头,硬从人缝中挤进去。有时,头会抵到人家的屁股上,气得大人直骂,“这些碎死的”,管他呢,只要能挤进去。

  人群中央几个“师公子”围成一圈,边打着鼓边唱着谁也听不清楚的唱词,大致就是保佑来年五谷丰登。我们小孩子听不懂也看不懂,只觉得“师公子”头上的长辫子好玩。“师公子”的头上都绑着一根长长的辫子。打鼓唱词的同时晃动着脑袋,辫子也随着舞动起来。

  看着看着,也就觉得没意思了。以同样的方式钻出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搞得那些大人再骂句“这些碎死的”。

  人圈之外,全是惹得我们小孩子流口水的小摊贩。

  不用说那红红的俊俏如小媳妇脸蛋的苹果。也不用说那黄黄的梨子,那么脆甜,一看见就口水涌动。光那一毛钱一茶盅的葵花籽,就够馋人的。黑油油的瓜子,装满了一针线笸箩。“咔嚓”咬一颗,脆生生的,越吃越香。摸摸空瘪的口袋,咽下去一口唾沫。

  撺神没意思,那些零食戏得人流口水。还是走得远远的,眼不见,嘴不馋。

  于是,我们约上几个小伙伴,去村后的山脚下摘酸果果。

  我们村,坐落在一座小山脚下。山脚下,还有一大片槐树林。由西到东,蔓延过去,远望,如一条绿色的丝带,系在村子的腰间。槐林外,有一条弯弯曲曲蛇状的小路直通山顶。

  小路两边,小山脚下,悬崖边,石缝里,全是一棵棵一簇簇一片片的酸刺林。低矮的褐色的枝干,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刺,仿佛生来就是保护这些酸果果的。

  酸刺树上,一颗颗酸果果,伴着秋风,和着秋雨,逐渐由绿变黄,由黄变红。从夏天的绿宝石到秋日的红玛瑙,我们的小馋嘴,从来就没放过对它的品尝。它们,就那么摇曳在山脚下,慷慨地等待着我们的光顾,生来就是满足我们这些小馋猫的。

  秋风里,秋阳下,一颗颗酸果果,红宝石一般,点缀与黄色的椭圆形的叶子间。

  尖尖的小刺,也由原先的嫩绿,变成褐色,更加坚硬,愈加尖锐,如针尖一般,保护着红彤彤的酸果果。

  无论我们的小手多么灵巧、敏捷,去摘酸果果,总会被小刺扎破手指。

  与酸酸甜甜的酸果果比起来,这点疼算不了什么?边摘边挑最大的最红的,扔进嘴里。熟透的酸果果,甜甜的,酸酸的,如同这酸酸甜甜的岁月。里面的果肉,薄薄的一层,一次抛进几颗,才觉得有嚼头。

  日子,酸酸甜甜,在口中咀嚼,回味。酸果果,一茬又一茬,漫山遍野。贫瘠的童年因它而丰富多彩。

  今年八月十五,我们全家去老家看戏。原先每年八月十五雷打不动的撺神,现在已经变为唱戏了。

  与当年看撺神一样,戏场里的人,挤得像地里的玉米秆,密密匝匝。还没看半天,咿咿呀呀的戏曲就让女儿就看得不耐烦了,嚷着要回去。

  出了戏院,秋日的阳光,还是那么热情似火,难得有如此的天气。于是,我提议:去村边的山脚下摘酸果果,女儿竟然喜出望外。

  山还是那座山,槐林依旧,比以前更加茂盛。那条通向山顶的路,依然蛇一样趴在那里,只不过被杂草覆盖,看来好久没人经过了。

  那一片酸刺林,长得愈加高大,有的快要比我高了。酸刺树上,一颗颗酸果果红似珍珠,在秋阳下泛着光泽。树上繁密的酸果果表明平时很少有人光顾这里了。

  是啊,现在的孩子零食堆成山,谁还看得上这野山上的酸果果呀。要不是我今天带女儿来,也许,她一辈子,也不会认识这些陪伴她爸爸走过童年的美味。

  我蹲下身,教女儿怎么躲过那小小的尖刺,采摘那红红的酸果果。

  一个下午,女儿高兴得像一只蝴蝶,在酸刺林里飞来飞去。她的指尖被小刺扎破了,但她并没有哭鼻子。我们摘了半塑料袋,满载而归。

  酸酸甜甜的酸果果,从童年咀嚼到现在,永远都是嚼在嘴里,甜在心头,忆在心底。

  □令军信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