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美文摘编

林则徐西谪赋诗过甘肃

22-10-28 09:19 来源:兰州日报 编辑:张兰琴

  林则徐

  林则徐笔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诗句。林则徐为了国家的利益,置祸福荣辱于度外,毅然发动了禁烟运动。英国著名香港史专家安德葛在《香港史》一书中写道:“完全没有想到林则徐会以果断、活力和对中国利益的献身精神来付诸行动。”在广州禁烟,林则徐后被道光帝革职,发配新疆伊犁,但他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得失,不畏路远艰险,绝然踏上了西谪之路。他的次子林聪彝、三子林拱枢随行赴戍。

  1842年7月15日,林则徐一行以大车七辆,载书二十箧,以及大量的宣纸、笔、墨等出发西行。对此,清代藏书家郭柏苍在《竹间十日话》中说,这是以应“公卿求书绫绢宣纸”,林则徐贬戍伊犁,可谓是走了一路写了一路。

  道路坎坷

  自西安出发,林则徐一行沿着宋元以来形成的陕甘大道,进入甘肃泾州界(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当时连日阴雨,道路泥泞,只好多住一天,应嘱为当地人士写了几十副对联和数把扇子。第二天,天刚亮,林则徐又踏上了西行的征途。因连日阴雨,泾河水流湍急,可是却无桥可过,车夫只好涉水牵马扶车渡过泾水。当林则徐得知附近山上有王母宫,在山麓处有残碑一通,上有“古瑶池降王母处”字样。林则徐本想登山一观,怎奈雨后山陡路滑,只好作罢,继续西行。

  此时前往兰州,正是沿着后来的西兰公路前行,西兰公路最早是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征发民工2万多,修筑西兰大道的基础上拓建而成的。《三关口车道碑记》:“削陡峻,扩仄险,方轨逵达,无覆陷淖履兵之苦。”但是到民国时,因路面坑洼翻浆,又被称为“稀烂公路”,可想而知,林则徐一行当时因路况坎坷难行而付出的艰辛。

  当林则徐率子行抵六盘山时,不像现在山下有隧道可穿行,他们只有沿着崎岖的山路盘旋而上,加之山风凛冽,竟如冬季般寒冷。多亏他们登山前,在山下旅店中沽酒吃饭,增加了些许热量。当他们到达山顶时,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俯首向山下望去,田舍都笼罩在白茫茫的山雾之中。山上沙土呈紫色,没有树木、只有低矮的灌木及草丛。此外还有兵房数间,及两三名兵勇。

  翻越六盘山后,天气似乎与前行的进程形成正比,越往西天气越冷,非皮衣不能御寒。但是到了静宁县似乎稍有改观,早棉衣晚换衫。

  会宁至安定间山路崎岖,涧水弯环。林则徐在他的《荷戈纪程》中记载:“是日行七十里,尚无大坡,惟处处由涧水涉过,已有‘七十二道脚不干’之意。”全国各地有很多“七十二道脚不干”,而这里则两边山势陡峭,所走之“路”即是不断地在河流两边跨来跨去。

  到达安定后,休息一夜,第二日经巉口,夜宿称钩驿。翌日,逾车道岭。

  林则徐抵达兰州,在这里共住了9天。出发时,又重新雇用15辆马车,因路途难行,故车费较贵,每名车夫每站450文,到凉州每辆车需4900文。当时自兰州西行,要渡过黄河。此时黄河铁桥还未建成,而是用24只木船串联起的浮桥,船与船之间铺设有木板,而木船又被滔滔河水冲成扇型,大有降龙锁蛟之势,颇为壮观。

  可是兰州以西,更为荒凉,林则徐满目所及,“皆极荒陋”,只有驿站处“则山树皆绿,始有生趣”。他们就是在这种荒凉寂静中缓缓前行。在翻越乌鞘岭时,林则徐在《荷戈纪程》中写到:“八月十二日,……又五里乌梢岭,岭不甚峻,惟其地气甚寒。西面山外之山,即雪山也。是日度岭,虽穿皮衣,却不甚(胜)寒。”从这段日记中可知,虽时值盛夏,但林则徐仍要穿皮衣方能翻山,可见途中艰苦异常。

  从凉州出发,前往山丹途中,因道路皆为石子,坎坷坑洼,颠簸异常。林则徐舍车而乘轿。经过永昌时,连日风雨,雨又变为雪,寒冷异常。除了每五里一墩台外,都是无人旷野,无处避风雨,轿夫常滑倒,到山丹后才遇一有20多户人家的小村,林则徐父子在一座破庙里,烘烤衣服,吃些干粮充饥。

  高台以西是盐卤地,山下有盐池,像一面面巨大的镜子,但是尽管这里明代即以晒盐为业,可是盐价每斤还不到一文钱,而且这里多是深沙上坡路,马拉困难,几十里不见人烟,刮来的风甚至都带有咸涩味。

  林则徐当年所走路线大部分是沿着丝绸古道跋涉前行,其经酒泉过嘉峪关,到达了安西。安西是有名的风城,被称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即是现在,年均三分之一的时间刮7级以上大风。除了恶劣的天气外,这里的道路也异常难行,当时他在《戏为塞外绝句》十首之一写道:“沙砾当途不太平,劳薪顽铁日交争。车厢簸是箕中粟,愁听隆隆乱石声。”

  经过马连井时,其东面的山石呈白色,是一种矿物质结晶,类似明矾。凡事林则徐都要探个究竟,这也正是他可贵的品质,他竟捡起几块进行了品尝。

  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林则徐一行到达了星星峡,过了星星峡,也就出了甘肃进入了新疆。当时星星峡只有9户人家,两家客店,而且都肮脏不堪。林则徐不愿住店,只好借用一户邻家土屋做饭。夜晚,即住宿于车厢内。山峡寂静,阴风袭人。据当地人传说,这里夜晚常有鬼怪出来迷惑人。后来,于此修建了一座关帝庙,从此才归于宁静。其实,孰不知,一代民族英雄林则徐,正是有着关羽一样的气节,一些鬼怪又何足惧哉。

  诗留于途

  作为诗人,林则徐自出发后,一路留诗,这天傍晚时分,到达平凉后,正准备到寓所休息时,却接到家信,被告知次子林聪彝喜得一子,这也是林则徐第一个孙儿,所以非常高兴。应家人的要求给孙儿取名,因他们路过平凉得此喜讯,故欲名“平庆”,有祝域中安定之意。可是因避讳族中长辈,只能另取他名。当时巍峨雄伟的崆峒山横亘于路边,所以林则徐又为孙儿取名“贺峒”。对此,林则徐还作诗《次白水驿得家书,彝儿举一男,余初得孙,诗以志喜》:

  仳离家室寄长安,闻茁孙枝稍自宽。

  撰杖子能供啜菽,持门妇恰报征兰。

  见儿作父吾知老,待汝成人古已难。

  正向崆峒倚长剑,咳名频展贺书看。

  也就是在平凉,林则徐还收到了来自他家乡福建侯官的父母官王益谦的赠诗。王益谦,字仲山,时任侯官知县。林则徐当年回乡丁忧时,曾与其诗酒酬唱。当林则徐接到王益谦的赠诗后,写下了《和王仲山司马见赠原韵》诗二首:

  昔时蛮徼懔神谟,收取余皇不待呼。

  旋拟阶前舞干羽,翻闻海上失蓬壶。

  诸天孰使狂魔伏,历劫滋惭老衲枯。

  西去逢君羡归计,循陔正写树萱图。

  絷维曾与永今朝,高论空嗟望古遥。

  目断天南新露布,心悲岭表旧云轺。

  才微早与官俱退,愁重翻教酒易消。

  别后诗篇烦却寄,便如老杜赠韦迢。

  林则徐的诗气魄雄伟,刚健豪迈,引古博今,灵活自然,感情深厚,耐人寻味,同时更抒发了林则徐戍边西行的愁闷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林则徐一路载书赋诗,于七月二十九日行至兰州,当时驻守兰州的陕甘总督为满人富呢扬阿(字海帆),富与林为旧交,其亲率在兰文武官员迎林于城外兰山书院。富也是风雅之士,故林则徐在兰州为富写下了《题富海帆督部〈韬光蜡屐图〉》、《题海帆〈松阴补读图〉》和《留别海帆》等诗篇。

  其中林在与富依依惜别之际,写下了《留别海帆》诗二首,其中写道:

  慷慨论兵忠愤气,殷勤赠别解推情。

  今闻江海销金革,休养资公翊太平。

  表达了林则徐对侵略者不满和愤懑,渴望百姓能够休养生息,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兰州八月初四这天,林则徐还应时任甘肃布政使程德润(字玉樵)之邀,在藩署后花园若已有园诗酒唱和,林以程原韵回赠《程玉樵方伯(德润)饯余于兰州藩廨之若已有园,次韵奉谢》诗二首:

  短辕西去笑羁臣,将出阳关有故人。

  坐我名园觞咏乐,倾来佳酿色香陈。

  开轩观稼知丰岁,激水浇花绚古春。

  不问官私皆护惜,平泉一记义标新。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

  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

  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

  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

  从诗中可以看到,林则徐浓浓的家国情怀,即使在游宴中也没忘记多灾多难的国家,并提醒世人防止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林则徐在兰州还先后为姚春木、王子寿、唐树义、宗涤楼等友人或答谢或次韵作诗数首,这些诗篇无不表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八月二十二日,林则徐离开凉州,抵达四十里铺时,与送行至这里的省主薄陈子茂就要依依惜别,他们一起吃完一顿饭后,陈将东返。原来,林则徐一行到达安定县(既今定西县)秤钩驿时,陈子茂就曾前往迎接,而且陪同林到达兰州,又从兰州一路护送至武威。在凉州时,恰逢中秋佳节,二人赏月叙旧。林和诗《子茂薄君子兰皋送余至凉州,且赋七律四章赠行,次韵奉答》,其中有句云:“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诗中除安慰陈仕途失意外,还表达了自己虽然远离了抵御外侮的前线,但在梦中依然能听到杀敌的隆隆战鼓声。

  林则徐在途经“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时,在参观了关城内外后,他看到近处是土坡沙地,远处南面是皑皑白雪的祁连山、北面是边疆。使他不由想起汉武帝开拓西域的磅礴气势,写下了《出嘉峪关感赋》,其中诗句有“严关百尺界西天,万里征人驻马蹄。”“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回首泪痕潸。”诗中既描写了嘉峪关的巍峨气势,又流露出了即将出关的伤感。林则徐的同宗兄弟林昌彝将这四首诗收入在他的《射鹰楼诗话》中,称其“风格高壮,音调凄清,读之令人唾壶击碎,然怨而不怒,得诗人温柔敦厚之旨。”

  西出嘉峪,路途更加坎坷、寂寥,林则徐还写下了《载书出关》诗一首:

  荷戈绝徼路迢遥,故纸差堪伴寂寥。

  纵许三年生马角,也须千卷束牛腰。

  疗饥字学神仙煮,下酒胸同磈垒浇。

  不改啸歌出金石,毡庐风雪夜萧萧。

  林则徐途次玉门,写下了赴戍西行路过甘肃最后的诗篇《有感》二首:

  一

  脂山无片脂,玉门不生玉。

  荒戍几人家,如棋剩残局。

  二

  蚊蚋噬我肤,尘沙扑我面。

  夜就毡帐眠,孤灯闪如电。

  “诗言志”,林则徐写在甘肃境内的这些诗篇,可以读到他豪放旷达的个性,篇篇直抒胸臆,其势磅礴,其情感人,其所思、所愁、所怒、所感,无不折射着他高尚的品格,融铸着他满腔的爱国情怀,充分体现了他不计个人祸福,唯图利国报民的崇高人生追求,更体现了他处逆境而抵御外侮之志弥坚,入暮年而忧患之情亦深的高尚情怀。

  □高羔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