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前沿观点

阅读中探寻中国精神

22-11-14 10:0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编辑:张兰琴

  □本报记者 韩萌萌

  “博大精深”常常被用来形容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汉字、诗词、节气以及建筑等元素都可以从不同角度生动诠释这一成语的丰富内涵。不少图书尝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切入,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组成中华文化的精华元素讲透,同时与其他文化要素串联,共同勾勒出一幅辉煌的文明画卷。

  从汉字中感悟中国文化精髓

  汉字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创造了稳定条件,也见证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字中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中国字是记录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思想、审美和情感的载体。正如人们常说的“字如其人”,中国字与中国人高度合一,中国字往往是一个人学养、胸襟、气度、人格的展现,也蕴藏着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中国字 中国人》(山东友谊出版社)以汉字为切入点,围绕“自律助人”“孝老爱亲”“服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和合大同”6个主题,精选与之对应的107个汉字,每个主题选择17-18个汉字,并配以含有历史典故的优美国风散文,让读者在品读中国文字的同时,重温人文经典,探寻中国精神。

  以《孝老爱亲》篇为例,“孝悌友,老少敬,爱养亲,敦慕尊,谏戒让,家顺昌”,通过三字的歌谣将107个汉字连缀起来,形成了一首文气调畅、音韵合辙、朗朗上口的“百字歌”,也勾勒出“中国字”背后“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字 中国人》不是一本简单的识字书,而是一部用中国文化连接中国字和中国人的著作,帮助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重新发现、认识、传承中国人应有的志气、骨气与底气。

  “读书必先识字”,无论是对刚刚发蒙的孩子,还是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的外国朋友,先识得中国字,然后才能登堂入室,才能领会中国文化之美,也才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作为对外文化交流桥梁,《中国字 中国人》一书推出了英文版,在确保翻译准确性的基础上,英文版对书中的相关传统文化概念进行了更通俗的英文阐释,以便海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品读古诗词中的审美情韵

  如果说单个的方块字可象形,也可表义,那么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句诗则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唐宋诗词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尽管时隔1000多年,仍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我们,给我们以精神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要阅读和鉴赏唐宋诗词,首先要懂得其语言。如果由于语言方面的阻碍,读不懂唐宋诗词,当然就谈不上理解和鉴赏。唐宋诗词的语言不是一般的语言,而是艺术的语言,为了增强诗词的艺术表达力和感染力,唐宋诗词有自己独特的语词,独特的句法和语序,独特的表达方式。所以,即使能读懂唐宋时期一般的古文,也未必能读懂唐宋诗词。这就需要我们对唐宋诗词的语言艺术进行研究,本书就是为此而写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蒋绍愚在《唐宋诗词的语言艺术》(商务印书馆)前言中明确了写作的初衷,书中记录了作者对近年来在阅读唐宋诗词时关于其语言艺术的心得体会,也能帮助普通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古典诗词,进而理解伟大诗人、词人自由的灵魂,以及那个时代的浪漫与苦闷。

  阐释中国诗意生命美学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即使在今天已经脱离农业社会很久的快节奏生活中,这首《节气歌》依旧脍炙人口。

  大多数人也许并不知道,在现代国际气象学界,二十四节气的地位崇高,被认定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6年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古人以一双慧眼和一颗细腻的心,观花开花落、燕来燕往,总结出了博大精深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其中有亘古不变的宇宙天象,有应时而变的物候现象,有自然万物的交叠更替,宏大与精微极其奇妙地交融在一起。《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中国人的诗意生命美学》(中信出版集团)包含72篇细致挖掘物候之美的随笔,及140余幅系统描画天地之变、四季之变、生命之变的中国抽象绘画,共分春、夏、秋、冬4个章节,图文合体对节气和物候逐一进行诠释,讲述中国人的诗意生命美学,阐释中国古老智慧,经历了千年岁月而依旧生动鲜活。

  如果想穿越回古代感受古人依据岁时生活的真实图景,《敦煌岁时节令》(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将带给读者沉浸式体验。千百年来,敦煌的画师们将自己的日常生活画进壁画,其中“岁时节令”的内容更是丰富多样:清明游春,夏至祈雨,处暑纳凉,小雪饮酒……如今,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将“敦煌”与“岁时节令”两相结合,在《敦煌岁时节令》一书中重现敦煌古代生活图景,使古老的、看似遥远的敦煌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

  探寻建筑中厚重文化内涵

  榫卯结构、雕梁画栋、重檐歇山、五脊六兽……这些与中国建筑有关的词语对我们来说也许并不陌生,但是却总遇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尴尬。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绵延不断、一脉相承的建筑文化体系,中国建筑以上下5000年华夏文明为依托,发展出独具特色的脉络,其背后既是中国文化的厚积沉淀,更是先人智慧的巧思凝练,同时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与烟火的市井生活。

  对中国人来说,建筑除承载基本的居住属性之外,还意味着多元的文化内涵。《从北到南看建筑》(人民文学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一书通过6个章节,详细讲述了宫殿、佛寺道观、佛塔、园林、古桥、门坊等中国建筑,分别从建筑形制、文化内涵、历史发展、典故等多个侧面,展现中式建筑的源远流长与巧夺天工,用细腻而优美的语言带领读者畅游神州大地,穿梭于历史空间和建筑空间,从美学角度介绍建筑,告诉读者怎样欣赏中国各类古建,展示中国古建的奥妙与美妙。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