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热点资讯

文字中品读中华文化

22-11-14 10:0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编辑:张兰琴

  □本报记者 韩萌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有机统一,是有根有魂的聚合体。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对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中华文化、中华精神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带领读者感悟中华文化

  “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优点,比较聪明,重视个性,善于表达,但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对自己的文化缺乏透彻的了解……”“中国人固然有血缘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生长,认同中国文化的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泽波在他的《中国文化之根:先秦七子对中国文化的奠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这样写道。

  这本根据复旦大学“先秦诸子”课程的录音整理而成的书,通过深入浅出地介绍,帮助读者理解先秦诸子思想的形成,及如何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性质,大有裨益。

  不仅是先秦哲学,5000年前的遗迹,4000年前的诗歌,3000年前的器具,2000年前的书画……身处21世纪的我们不仅能够看得懂、听得见,还可以从中汲取养分,获得启发。《中华文明五千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全景展现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以高屋建瓴的方式讲述了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文明奥秘。从书中开阔的人文视野中,读者逐步理解了为什么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不是最早的,但却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文明五千年》一书传承中华文明基因,也蕴含着中国智慧,进而帮助广大读者贴切理解现代的中国。

  打造纸上文物博物馆

  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考古的科学发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考古学揭开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纱。我国近百年的考古发掘全面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源远流长的理念和光辉灿烂的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从考古看中国》(中华书局)由众多考古专家和学者联手打造,收录名家文章21篇,简明扼要介绍了百年来的重要考古成就,囊括三星堆、金沙、良渚古城、海昏侯墓等考古热点,明确了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清华简、睡虎地汉简、敦煌汉简等出土文献的价值,反映了考古文博学界的前沿动态。

  作为“良渚古城发现者”,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刘斌在他的《寻找失落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记》(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书中记录了良渚古城的发现与认识过程。

  今年是良渚古城遗址发现15周年。在书中,刘斌一方面对良渚古城遗址、良渚水坝、出土器物及良渚文明的影响等进行了准确、细致的介绍;另一方面又结合数十年考古经历,记叙了良渚古城发现过程中的思考,与每一个标志性时刻的发生。在作者的笔下,不仅有良渚的“前世今生”,还有考古过程中生动、闪耀的灵感时刻,让读者和与考古人一起“感同身受”。

  唤起新征程的奋斗精神

  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独特鲜明的标识。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红色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如《大浪淘沙》《党的女儿》《青春之歌》《闪闪的红星》《红旗谱》……它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记录了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讲述了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点燃了国民精神的火光,吹响了鼓舞人民奋进的号角。

   《品味红色经典》(大有书局)是人民日报社文艺部约请文艺大家名家、革命后代和文艺后辈及专家学者,历经一年编撰形成的一部红色文艺经典品读著作。在共同的主题下,亲历者和专家们或回忆口述,或权威解读,讲述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背后故事,追溯它们成功诞生的历史细节,重温它们带给人们的经典形象和无尽力量,再次唤起我们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精神。

  “‘品味红色经典’原是《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于2021年年初开设的一个重点专栏,副刊编辑们的选材眼光具有权威性和前瞻性,最终入选的都是大众传诵的经典之作,覆盖了文学、影视、音乐、美术等各门类作品,充分地反映出了一代代党史题材文艺创作者的杰出贡献。”《品味红色经典》责任编辑叶敏娟表示,紧扣时代脉搏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必能传递时代之声,同时体现了大有书局出版《品味红色经典》的初衷,也是激励出版社继续做好红色文艺主题出版服务的动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