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书评

《月上》出版背后的故事—— 科学与文学“刚柔相济”

22-11-18 09:4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编辑:张兰琴

  □本报记者 尹琨

  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从四川大巴山中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主持设计“嫦娥号”的艰辛付出及成长历程为主线,首部全景式书写中国探月工程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绕”“落”“回”全过程的报告文学作品《月上》,日前入选中宣部出版局“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活动9月书单。该书同时还入选了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

  在该书策划编辑、学术出版中心副主任吴颖华看来,《月上》从科技题材内涵中发现具有文学性的存在,并用文学的思维方式加以表达呈现,呈现出科技与文化融合叙事的特点。

  “麻花辫”一样推进故事

  探月工程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涉及的人物与事件可谓千头万绪。吴颖华用报告文学的《清明上河图》形容《月上》创作难度之大。由此,《月上》并非个人传记,而是定位于集体传记——以吴伟仁的成长故事、情感经历来串起整个探月团队的无私奋进。

  报告文学要有人物和故事,书写探月工程,同样离不开人物和故事。为什么选择吴伟仁?吴颖华告诉记者,在与该书作者陈新交流过程中,陈新多次提及一个21岁还是偏僻贫困山区农民、生产队长的人,凭着吃苦和拼搏的精神,一步步成长,最后成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应该算是奇迹。

  “中国探月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吴颖华表示,如果说苦难故事的感人司空见惯,《月上》所呈现出吴伟仁在苦难的环境中奋斗,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故事,那就不但感人而且更为励志了。

  为此,陈新在创作过程中将吴伟仁的情感线作为探月工程的连缀线,串起科研团队,串起人类的探月梦、中国人的探月梦,串起中国探月工程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的探月历程,让《月上》在结构与行文中呈现出复线叙事的润泽感。书中,3条线以麻花辫的编织方式推进。一条线是人类“上九天揽月”的飞天梦想;一条线是吴伟仁的成长、奋斗经历;一条线是中国探月工程从无到有筚路蓝缕开创美好的艰辛过程。

  “3条线相互交织,如同一个人的肌肉、骨骼和灵魂,丰满而又有活力。”吴颖华表示,灵魂是人类的飞天梦想,包括吴伟仁从小就在心中根植的探月梦想;骨骼是中国探月工程从无到有且一次次的试验;肌肉和血脉则是许许多多如吴伟仁这般呕心沥血为实现中国探月梦想而不舍昼夜奋力拼搏的科研工作者。

  难度在于平衡好“软硬”关系

  除了3条线交织的叙事结构之外,《月上》作者陈新在可读性、文学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翻开序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阿根廷著名文学家博尔赫斯的诗歌《月亮》。在书中,像这样柔情唯美的诗词、信件、歌词等文学作品,也时常被作者融入科学严谨精确的文字之中。

  为与书中内容风格相符,本书的书名也经历了从《中华探月》到《月上》的变化。“‘月上’既意指登月,也喻指‘嫦娥’,更寓指中国探月工程成长很快,航天事业蒸蒸日上取得瞩目成就。”吴颖华表示,书名《月上》有着深深的诗意和故事内涵,十分简约又充满想象力。

  用散文细腻的笔法描绘探月科研团队励志的成长过程,又用诗歌隽永的意韵来记录科研进程以及月球表面所见风景,《月上》以科学与文学的融合,增加了内容的生动性与可读性,更让整本书呈现文质兼美的特点。

  “既科普又故事,既报告又文学,是科技题材报告文学写作过程中的关键,也是最难的事。”吴颖华表示,报告文学不是故事,但以故事承载的报告文学会更耐读。科技题材的报告文学尤其如此,除了要讲科学,还必须讲故事,以故事诠释科学事件、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否则就会与汇总材料的科技报告无异。

  如何平衡好“硬核”科学与“软性”故事的关系?吴颖华对此的思考是,既讲科学工程、科技成就,又着笔于科技工作者的成长经历、生活中的大小事、世俗情感与理想信念,要写人成就事、事塑造人,人与事叠加成就事业,事业辉煌反衬群体的伟大,由此使得科技与文学水乳交融。

  形成托举起重大题材的“承载力”

  时间倒回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成功取回月壤,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完成。文章合为时而著,吴颖华由此想策划出版一本完整记录中华探月历程的纪实文学。通过这样一本书,宣传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就,礼赞中国航天精神。

  确定选题后,如何找到合适的作者成为关键问题。吴颖华联系到陈新。彼时,陈新正在创作展现我国探月工程完整过程的作品,且国内已有多家出版社表达了出版意向。

  浙江教育出版社之所以能够“拿到”《月上》,一方面源自浙教社对主题出版高度重视,如与中科院、中国科协、中国作协合作出版“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等主题出版物,在业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源自作者对出版社、编辑团队的认可。“我给陈新老师寄了几本我责编的书,他对这几本书的设计比较中意,加上几位曾经合作过的作者推荐,陈新老师最终选择了与浙教社合作。”吴颖华告诉记者。

  以《月上》为缩影,近年来,浙教社在坚持专业出版的同时,不断加大主题出版工作力度,借助优质作者资源,形成了能够托举起重大题材的“承载力”。

  目前,浙教社将主题图书的策划、组织出版交由学术出版中心完成。谈及做精主题出版的经验,吴颖华表示,新时代的主题出版需要从学术高度考量,用学术视角讲述,做精主题型学术出版。这些选题不仅精准对接时代重大主题,而且作者都在相关领域潜心研究多年,学术功底深厚,使得主题出版物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