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作品的分量与魅力
与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紧密相关,无论如何,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每四年一个届次的茅盾文学奖,都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之一。这一方面,无法否认的一个客观事实就是,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只要获此殊荣,便会在读者群体当中产生巨大的号召力,因而获得很好的市场前景。
——摘自《长篇小说的高度: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精读》
文学评论家王春林的新作《长篇小说的高度: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精读》(浙江文艺出版社),收录了作者对《人世间》《白鹿原》《推拿》《繁花》《蛙》等广受读者欢迎的18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细读与评析,以18堂深入浅出的小说精读课,徐徐铺展开一幅全景式的文学地图,为读者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经典提供了一份阅读指南。
自1982年首届茅盾文学奖评选至今,已举办10届,40年间评出近50部各具特色的长篇精品。可以说,能够摘取茅奖桂冠的作品代表着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准,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最具典范性和原创性的审美范式。
王春林长期关注国内长篇小说创作动向,选择以茅奖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固然与对长篇小说这一文体的个人偏好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些获奖作品能够代表文学最高的思想艺术水平。在王春林看来,“茅奖专注于文学创作本身,摒弃功利化的写作,它鼓励那些长久地追求文学品质的作家,那些把文学当成生命的人。”本书是他在长篇小说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也是一位资深读者与中国当代恢宏壮丽的文学交响的深深共鸣。
茅奖获奖作品反映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高度,是读者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史不可回避的“文学坐标”。本书带领读者重返当代文学现场的18个关键时刻,帮助读者认知长篇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特魅力,把握时代的文学脉搏。
茅奖作品往往深邃厚重,为普通读者进入和理解文本带来不小的挑战。本书中,王春林兼顾作品的可读性、思想艺术高度等因素,以评论家的专业视角带领读者领略这些作品的丰厚内涵和艺术魅力。王春林从思想深度、对现实和历史的洞察力、人物刻画的成功度,还有艺术形式的原创性等方面对18部作品进行了深入考察,以18场酣畅淋漓的文本细读,带领读者领略中国当代文学的高水准。
长期以来,茅奖的评选标准侧重于作品对国家、民族、时代发展大势的反映,聚焦现实、关注民生是获奖作品共同呈现出的鲜明特色之一。尽管如此,茅奖始终鼓励、包容长篇小说的艺术创新。除了《人世间》这样具有浓厚现实主义基调的“大部头”,王春林在本书中也讨论了《黄雀记》等充分融入先锋艺术经验、体现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技巧的优秀作品,帮助读者了解茅奖评选标准的总体倾向和多元取向,对于文学创作者群体尤其具有启发性。
- 2022-11-21我们往往对于自己追求的事物一无所知 ——胡泳新著《流行之道》出版发行
- 2022-11-18没有了人类 世界将会怎样
- 2022-11-18《月上》出版背后的故事—— 科学与文学“刚柔相济”
- 2022-11-16人类欲望之下,白令海峡的环境变动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