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让历史鲜活起来的路径
80多年前,新安小学的14名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怀着“我们要把中国来改造”的雄心,走上了宣传抗日唤醒民众的道路。他们的足迹经过22个省(市),历时17年,行程5万多里,谱写了中国少年儿童革命团体史诗般的光辉篇章。
在创作《行走的学校》时,我面临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怎么让历史鲜活起来。如今,这部作品问世了,回忆创作经过,有以下几点体会:
用第一人称叙事,形成独特叙事。一般情况下,我习惯用第三人称进行客观叙事,写《行走的学校》时首次换成第一人称,用“我”来走入故事,构建这部作品。这种写法的优点是有强烈的代入感,让读者感到亲切、真实。作品的所有叙事都是借童牧之口说出来的,童牧自然成了主角。然而他毕竟还是个孩子,生活的阅历短暂,认知有局限,他所说的话、所讲的故事也就有较大的局限性,限制了作者的表达,我总有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也逼着我说孩子话、讲儿童的事,所以让大部分读者都能感受到作品中那种摸得着的童年质感。
塑造个性鲜明的小主人公。新安旅行团起初只有14个人,在宣传抗日救亡的过程中,先后有600多人参加了这个组织,写小说不可能出现这么多人。在专家和编辑的指导下,我把笔墨集中在4个人身上,成功地塑造了意志坚定敢于斗争的刘纪宇、活宝式的音乐少年章枣、在苦难中成长的“小盆友”丁捷,还有作为讲述人的绘画天才童牧等英雄少年的形象。不可否认,战争的残酷给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带来或多或少的苦痛,但是总有那么一群孩子,他们乐观、积极、阳光、开朗,能够用一种明黄色的、响亮的、鲜嫩的心态,将无法抗拒的时代苦难哄睡在童年的摇篮里。新安旅行团的孩子们就是这样,无论战争的残酷如何汹涌,都不能消融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讲故事,讲故事,还是讲故事。我是在写完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少年“新旅”路》和《新旅中队》的初稿后,开始酝酿《行走的学校》这部作品的。在写前两部作品时,我阅读了大量关于新安旅行团的历史。写《行走的学校》时,总是无法从历史的叙事中挣脱出来,写出来的作品历史陈述痕迹很重。经过反思,我终于认识到,要想把历史写活,除了讲故事,还是讲故事。只有把故事讲好,才能让读者进入“悦读”状态。
让作品折射教育意义和时代价值。在写作中,我一直坚持一个主题,那就是让小说中的主人公用行动来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通读作品,读者会发现,新旅的孩子们从头至尾都在实践着陶行知先生的先进教育思想。期待这部作品能给予少年儿童精神上的引导,使他们从小英雄们的身上汲取养分,砥砺成长,迈向未来光明宽广的人生征途。
《行走的学校》
邹雷 著
希望出版社
2022年11月出版
- 2022-11-22人类知道的太多了
- 2022-11-16没有了人类 世界将会怎样
- 2022-11-14人类欲望之下,白令海峡的环境变动传奇
- 2022-11-11“小萝卜头”眼中的革命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