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独特风景
书写饮食史,书写饮食文化,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虽然我品尝过国宴,也常下老百姓的“苍蝇馆子”,经历过3年困难时期,但我也很难说自己懂得了吃这个行当。吃得不够,但书我却是读了一些,在故纸堆爬过。我由考古一途又多了些感悟。所以说,我与往古飘香的滋味不期而遇。
牛年(2021年)春节,我在央视开讲,谈的是饮食,而且是饮食考古。与编导商议的主题就是吃什么,怎么烹饪,如何去吃,涉及食料、炊具和食具,正好可以发挥自己考古的特长。我当时说,考古发现的器具多数都与饮食有关,但习惯上却并不与饮食作关联研究,更何况考古中还出土不少食物与庖厨遗存,还有不少艺术品如壁画和雕塑都与饮食有关,都是可以深入研究的好资料。本书中的许多篇章都是以考古资料为依托,有食物,也有食具,所以,也可以认为这是一部“有味道”的文化读物。考古不仅让历史有形有色,而且还有声音、有味道。书中附有不少插图,也都得益于考古的发现。但凡要书写饮食,首先不能忽略食料,这关系到食物的生产,还会涉及物种的传播过程。食物生产除了包括获取食料,还包括烹饪技法的运用,调味原则的创立。有了食物就有了相关的进食规范,饮与食的器具随之完善起来。与饮食过程相应的礼仪规范也逐渐建立起来,其中很难说哪一个方面最重要、最关键,它们其实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当然,与饮食过程相关联的,还有饮食的态度、饮食的观念,特别是对饮食的认知程度,这也是历代食客都十分注意的问题。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饮食其实表现为阶段性的提升,而这种阶段性总是与科学水平的提升有关。例如,同样都是熟食,陶器时代与铜器时代有明显的不同,而到了铁器与瓷器并行的年代,人们得到的食物更是不同。这样也就逐渐改变了人的味觉体验,随之改变了人对饮食的认识。饮食与科学相关,也与艺术相关。没有科学与艺术的观照,我们无法想象人类的生活会成为什么样子,吃什么,怎么吃,可能不会有我们所能看见的餐桌风景。
一部书写中国饮食文化的书,不能不写出味道,要写味中味,还要写味外味,这才可称为至味。这部《至味中国:饮食文化记忆》,也是我对以往研究的一个梳理,虽然并没有太新鲜的说辞,却也考虑要面面俱到,例如,时间轴要顾及由史前到明清,社会层面要讲王侯将相与平民百姓,但这样一来,就显得有些庞杂了。我们知道滋味是丰富的集合体,味觉也适应着丰富的滋味,获得不同的感官刺激。那我们何不将这样的庞杂当作一碗五侯鲭来品尝,也许就能获得至味的感受。
《至味中国:饮食文化记忆》
王仁湘 著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年2月出版
- 2022-11-22“以诗吟茶”有多精妙?《川茶诗词选注》给出答案
- 2022-11-01即使道路终将通往城市乡村依旧不朽
- 2022-10-27字里行间解人间百味
- 2022-10-14《青海林木种质资源》出版 填补研究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