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为曾高飞散文集《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流浪》作序
雷鸣球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被我们迎头赶上了。我们有幸成为伟大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建设者。
人生追梦,实现家国情怀,只要努力、坚持、不放弃。
为改变命运,实现梦想,追梦者东奔西跑,南下北上,背井离乡,奔走在路上;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都市,从国内到海外,有人间烟火的地方,就有他们坚定的身影,不停歇的脚印。
有背井离乡,就有刻骨铭心的乡愁,也滋生了乡土文学和寻根文化。漂泊在外的游子,无论身在何处,最放不下的就是家中的父母,儿时的伙伴,最牵挂的就是家乡的那片热土。
我是一个中国湖南衡阳祁东人,一直抱着这样的信念:出了祁东,不要忘记自己是祁东人;出了衡阳,不要忘记自己是衡阳人;出了湖南,不要忘记自己是湖南人;出了中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做人处世,不给故土抹黑,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用智慧和汗水,回报乡梓和养育之恩。
这就是所谓的家国情怀吧。
我离开故乡六十一年了。关于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那人那事,越是久远,越是记忆清晰。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记忆中的故乡早就改变了模样,变得物非人非了,但对那片生养我们的土地,越来越牵挂;对在那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越来越怀念。
从社会发展变化角度,也许我们记忆中的故乡是回不去了;从感情角度,也许我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灵魂一直都栖息在那片土地上,都在思念故乡的父老乡亲。
在北京打拼的同村老乡高飞,请我为他的新书,散文集《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流浪》作序。翻读其中的文章,把我带回了那片土地,带回了那个年代。文中所描述的景物,历历如在眼前;文中所经历的事情,我也经历过;文中所讲述的人,就像是我的亲人朋友;文中所抒发的情,我也感同身受。一切都是那样熟悉,那样让人心动,就像翻一本做满了注脚的老黄历。
这本书贴近生活,切合时代主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曾指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认为,《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流浪》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中国乡土散文集,让我们透过质朴、简洁、饱含感情的文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了。
读完这本散文,我有四个感触:
这本书,写出了地方特色。
江南农村,细腻温婉,富于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燕子》《塘埠头》《打牙祭》《村妇骂街》《黄花菜》《分家》等文章,从风土人情入手,娓娓道来,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独特的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卷。难怪网上有人评论说:高飞的散文读出了沈从文的味道。
这本书,写出了强烈的时代感。
《煤油灯》《滚铁环》《相亲》《双抢》等文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底蕴,真实地反映了已经翻过去了的那个时代。现在虽然很少见了,但上世纪六、七、八、九十年代在江南农村成长的人,应该深有感触。这些也许已经被时代淘汰,再也回不去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也算是一个时代的纪录。
这本书,写出了作者独特的个人逐梦历程。
正如《跳农门》所描述的,那时候,跳农门不容易,有梦想更不容易,尤其是一个贫穷的农村孩子,一路走来,是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的,但作者没有放弃,始终以一种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感恩戴德的心态来看待生活,值得肯定。《忘不了的师恩》那一辑,让人看到了高飞的生活态度。
这本书,写得极富感情色彩。
文艺工作者,都是感情动物。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高飞的文章也一样。
纵观全书,高飞以独特的眼光,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文字,撷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真情流露。这种感情,质朴乐观,健康向上,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激、感动、感恩。
文学创作,讲究以“用先进的事迹感染人,用优秀的作品鼓励人,用高尚的品德塑造人”。这本书,与这宗旨十分契合,开阅有益,值得细细品读。
同时,我也希望这位老乡,人如其名,再接再厉,展翅高飞,写出更多更优秀,更接地气,不负伟大时代,不负人民群众的优秀作品,为祖国的文化复兴添砖加瓦。
2020年9月20日
(作者系解放军上将、原南京军区政委)
- 2022-12-19半月谈丨重拾书信文化,对冲“唯快不破”
- 2022-12-16献给青海高原的赤子颂歌——评龙仁青散文集《孔雀翎上的雪峰》
- 2022-12-15追求中国风格和本土化——读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
- 2022-12-13《深海岛屿》:一个女人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