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前沿观点

厚植文学沃土与建设文化强国

23-01-29 14:37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张兰琴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母体,承载着文化几乎所有的信息。党的二十大提出要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学担负着不可或缺的历史责任。厚植文学沃土与建设文化强国息息相关,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的持久力量来自文学沃土的地力,文学生态是不是健康,决定着文化能不能繁荣兴盛。

  不可否认,当下的文学现状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花样繁多的炒作掩盖不了文学的日渐式微,圈子内的热热闹闹与圈子外的漠不关心形成反差,文学“掉粉”极为普遍,知名文学期刊征订量在持续下滑,不少文学期刊整日为生计而发愁,一些资深编辑、著名作家也不得不放下手中之笔到处拉赞助、搞活动,成了不得不为“稻粱谋”的生意人。在诸多问题当中,尤为突出的是公益性文学阵地缺失,文学园地被撂荒,大批文学爱好者发稿难成了一种机构性矛盾,这导致许多有文学情怀的人被关在了文学的大门之外,尽管这扇大门是虚掩的,但凭初学者有限的力量仍然推不开它。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厚植文学沃土,为文学赋能,让文学的生态得到优化。

  只有厚植文学沃土,文学事业才会生生不息。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万木葱茏才会有参天大树,大树由幼苗生长,有名从无名走来。”是的,任何事业都离不开基础。文学也是如此,基层缺少文学园地,文学爱好者就得不到锻炼成长,攀登文学高峰也就成了空想。处女作即是代表作的例子确实存在,但很多名家是从县城文化馆的内刊起步的,县市区的文学园地存在,幼苗小苗就会有生长的空间,作家的森林就会郁郁葱葱;反之,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窘境迟早会出现。

  文化是“养”出来的,哪怕是公认的优秀文化,也面临着保护与培育的问题,把文化一股脑推向市场、任其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沉浮是不负责任的。文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社会效益必须放到第一位,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要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争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应该意识到,对文学给予扶持是目光长远的体现,是强基固本的举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各级财政普遍不宽裕,但对文学的投入和扶持却可圈可点,有不少省份将文学奖项作为政府大奖来颁发。在那个被称为文学黄金时期的年代,公开发行、内部交流的文学期刊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文学真正走进了大众,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风尚。今天,我们的经济实力已经今非昔比,对文学的扶持理应更多一些,让文学变得更体面、更有尊严,进而更好地发挥文学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厚植文学沃土,“破圈”“跨界”势在必行。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让传统文学阅读面临着新的挑战,一味地固守是没有出路的,“破圈”“跨界”是文学扩大影响的必由之路。“破圈”,是内容生产、表现方式、价值结构重塑的改革,在厚植文学沃土中要破题、解题,建立更多的创作与阅读的链接,构建更多的主客体传播关系。“跨界”是文学与其它艺术相互融合、整合、渗透的过程,通过融合发展,借助新的传播技术,让更多精品力作走进大众视野,主动介入人们生活,是“跨界”的目的所在。“跨界”会让文学进一步增值,比如《人世间》这部获奖作品改编成电视剧在央视热播后,很多人回过头来重读小说,推动了小说的热销。厚植文学沃土,就像耕田、起垄和开渠一样,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文学发展的现状来精心擘画,找出路径,健全机制,把厚植的文章做透、做足。(老  藤)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