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敦煌壁画(序与跋)
《敦煌谈艺录》:赵声良著;文物出版社出版。
做美术史研究,一是要读书,一是要读画。我们从小就读书,读书当然要读懂书中所说的内容,扩展知识,加强修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读画,似乎很少讲。
读画有几个层次:一是知道画的内容是什么。比如一幅人物故事画,我们知道画中的人物分别是谁,故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一幅山水画,知道画的是怎样的山水风景。这是基本层次,如果达不到,当然谈不上读懂画。但这仅仅是最浅层面的了解,要深入一点,就应该进入第二个层次:作品属于什么类型(国画、油画、版画等)?画作是什么时代的?画的基本风格和特点是什么?画家是谁?若能明了诸如此类的问题,便可以进入专业领域。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就画论画,还应了解相关文化背景,也就是要读历史。达到第二个层次,就由“外行”进入了“内行”,便可以欣赏诸多艺术品。第二层次依然只是对画的欣赏和认知,若要深入研究领域,就不能满足于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充分了解绘画的基本创作过程及相关知识,或者具备绘画实践经验,能充分把握作品的基本表现特征;同时又有较丰富的美术史知识,能够由一件作品联想与之相关的时代风格及画家作品风格,并能比较分析,进行鉴赏或研究。读画能达到第三层次,应该可以从事研究工作了。但敦煌艺术又与普通卷轴画有所不同,因为是壁画,且已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牵涉很多复杂问题。因此,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所以,读画与读史必须同时并进,相辅相成。没有行家的眼光,不能掌握绘画本身的风格特征,没有史的修养,则不能了解画外天地。这里所说的“史”,不是单纯的历史书,而是绘画作品历史文化背景中的所有相关问题。
本书收集了近些年自己零星发表的文章,主要还是根据读画所得而讨论的问题。除了前几篇文章谈敦煌艺术的价值以及在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意义外,《表象与真实》一文主要从敦煌壁画制作的基本过程出发,还原敦煌壁画的原貌,并针对一些误读作出分析。其后的几篇文章,涉及敦煌壁画与唐代文化、敦煌艺术与域外文化,特别是与一些唐代画家作品的比较问题。《罗寄梅拍摄敦煌石窟照片的意义》涉及70多年前莫高窟的一段历史,而罗氏照片在今天仍有研究价值。敦煌版画是个特别的领域,由于研究者少,还有很多未知情况。最后一篇文章讲到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两幅绢画为张大千临摹品,就是通过敦煌壁画的调查研究来做绘画鉴定的尝试。
这些文章无非是说明读画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读懂敦煌壁画,就不能真正理解敦煌壁画融汇中外艺术的伟大意义,就不能通过敦煌壁画(包括绢画)去复原南北朝至唐宋的绘画史,就不可能以敦煌壁画为依据来鉴定现代某些画作的真伪。
这些文章多发表于这十来年间,在这期间,一些相关问题又不断有新资料或新研究成果出现,拓展了我们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不得不对原来发表的文章作补充和修订。学无止境,尤其是敦煌石窟这样一个内涵无限广博的宝库,必将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敦煌学研究行列,共同开发文化艺术宝库,使敦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闪耀出光芒。
(作者:赵声良,为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党委书记,此文为《敦煌谈艺录》一书序言,本版有删节。)
- 2023-02-14扎根火热生活 书写伟大变革
- 2023-02-14《靠山》礼赞千千万万支前群众
- 2023-02-14《好新闻的样子》出版
- 2023-02-10老街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