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的智能书柜 带你链接阅读世界
北京市民正在“更读户外智能书柜”前浏览选书。更读书社提供
敬小华和女儿发现自家楼下新安装了一个智能书柜,书柜里有她喜欢的旅游方面的书籍,也有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喜欢看的绘本,只需扫码绑定支付押金便可以免费借书。一向喜欢研究新奇事物的敬小华立刻决定尝试,当天她就从书柜里借走了两本书。
正是这次偶然尝试,让母女俩从此一发不可收。她们经常前一天从书柜里把书借走,回家之后比赛阅读,一晚上就可以读完一本小书,第二天上班前还回书柜。
“24小时工作的书柜和图书馆正好形成互补,偶尔阴雨天或家里有事无法去图书馆,我和女儿就会去楼下借书回来看。”敬小华说,“因为经常借书,我们和书柜管理员变得非常熟络,管理员经常会询问大家有哪方面的阅读需求,按需更换书柜里的书籍。这个小书柜可以说方便了我们家阅读的‘最后一公里’。”
敬小华口中的书柜,其实是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与更读书社合作推出的“更小读智能书柜”,目前已在石景山区铺设了50多台,是一项推进全民阅读的文化惠民工程。
近年来,石景山区以图书馆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持续推进全民阅读,但在图书馆之外,石景山区文旅局发现了市民365天×24小时全天候的阅读需求。
在这个需求的主导之下,文旅局通过招投标程序筛选,最终决定与更读书社合作,在全区主干道、街道社区、商务楼宇、景区公园、商场等人流密集地带铺设“24小时智能书柜”,为群众提供免费借阅、通借通还、折扣购买等便捷服务。因为智能书柜24小时不打烊、爆款图书上架快等特点,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有益补充。
在中国青年报“温暖一平方”直播间,更读书社创始人康卜川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们不单单把书柜当个设备来维护,更希望将智能书柜打造为一个链接入口,通过书柜链接到移动端,链接到更广阔的读者社交圈。”
与以往的线下书柜只作为借还书机器的模式不同,“更小读智能书柜”提供的更多是一种阅读体验,其背后是石景山文旅局与更读书社共同挖掘出的一套独特运维体系。
相较于图书馆的公共性,智能书柜更聚焦于“一公里”内居民的个性化阅读需求。通过数据搜集与场景分析,智能书柜的电子屏成为链接石景山区居民读者的智能屏,依托更读书社的智能平台,智能书柜可以快速筛选出所在区域内读者的阅读需求并且及时更新。比如幼儿园门口的智能书柜更多面向亲子层面,以儿童绘本为主;在政府机关附近的智能书柜则设置了更多党政类图书。
同时,“更小读智能书柜”的电子屏还致力于链接到更多线下阅读活动,让读书成为一种社交方式。通过书柜链接更广泛的读书社群,让阅读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
“更读书社希望能为石景山区的居民提供更多常态化的阅读体验,比如我们与文旅局定期会举办兴趣读书会,在一段时间内聚焦一个主题,每周有两三次线下见面的机会。最近我们在做‘疗愈’的主题,许多智能书柜的读者收到信息会来到线下交流分享。”康卜川说,“我们希望能够打造出一个理想化的、完善的阅读生活体系,把阅读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把阅读变为一种生活方式。”
通过社区领读人计划、线下读书会、公益阅读等多种活动方式,以智能书柜作为媒介,石景山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真正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用户。
据石景山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石景山智能书柜项目采取的是政企合作模式,企业主导硬件设备的研发投资和书柜的运营,区文旅局提供业务指导和运维支持。这样的合作模式,为石景山区文旅局与更读书社的合作探索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更多可能。
通过引入企业运营,一方面为读者提供更为便捷、全天无休的图书内容供给,进一步完善石景山区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设施布局;另一方面,利用企业灵活、便利的优势,通过多样化的运营方式与激励手段,调动读者积极性,开展更丰富的文化活动。
“‘更小读智能书柜’探索的其实是如何使社会效益最大化,真正提供符合读者期待的运营服务。”石景山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谈道,“这是一个需要协同推进的工作,区文旅局、区图书馆、更读书社和街道社区都要参与进来,除了智能书柜基础的书籍借阅功能,未来我们还要探索更多以智能书柜为载体的延展服务功能。”
在电子阅读逐渐盛行的当下,更读书社始终致力于推广纸质书籍阅读。
“阅读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习惯,是一种最方便的途径,去开眼看世界,去接触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的世界,用最短的时间去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与思考。”康卜川说,“我始终觉得传统阅读会提供更多整体性的阅读习惯,阅读感受也会更强。这是一种特别美好的体验,我们希望能够把这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带给更多的人。”
无论是与石景山区文旅局合作铺设智能书柜,还是共同探索打造读者社区,康卜川说,“我们始终在尝试更多的合作模式,推进全民阅读,将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鼓励更多人加入其中。就像健身一样,短期看来可能有点枯燥,但长远来看一定是收获满满。”
自从接触“更小读智能书柜”后,阅读成为敬小华陪伴女儿成长的一种方式。
而对于石景山市民杨先生来说,每天下班从书柜里借走一两本书,回家翻看,让他感觉回到了学生时代。读书为他在繁琐的生活中找到了喘口气的间隙。
的确,只要开始阅读,意义便会自然生长。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谭思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02-20揭秘《西游记》:孙悟空的颜值到底啥水平?
- 2023-02-20家乡的小桃树
- 2023-02-202022北京“阅读盛典”举办 全面总结北京全民阅读工作成果
- 2023-02-20撒马尔罕的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