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西夏文献保护修复成果展”展出
光明日报讯(记者 陈雪)2月17日,“国家图书馆西夏文献保护修复成果展”开幕式在位于天津的国图·津湾文创空间举办,展览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保护修复成果。
本次展览由国家图书馆、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北京国图创新文化服务有限公司承办。展览分为文献来源、文献价值、破损情况、装帧形式、工作模式、技术流程、项目成果等几个板块。据悉,该展览已于春节前预展,将持续至2月28日结束。
2015年,国家图书馆入藏了一批西夏文古文献。这批文献距今七八百年,横跨西夏和元朝两个时期,是近百年来发现的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版本与装帧形式最多的一批西夏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部分文献十分珍稀,如保存较为完整的西夏童蒙读物《新集碎金置掌文》为国内罕见,西夏谚语集《新集锦合辞》更为国内首件,另有写本《三才杂字》及品类丰富的西夏文佛经。
据介绍,这批西夏古文献入藏时状态极差,普遍存在撕裂、缺损、水浸、污损、粘连、板结等多重病害,表面附着大量谷物、泥沙、尘土、毛发等杂物。据文化行业标准WH/T22-2006《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约有85%可认定为一、二级破损。从2017年起,在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和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和公益资助下,这批弥足珍贵的西夏文献由国家图书馆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实施了保护性修复,由老中青年修复师组成的修复团队,于2022年10月完成了130余册(件)西夏文献的抢救性修复工作。
浩如烟海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为我国各民族实现文化融通互鉴,塑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基因图谱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这批西夏文献经修复后渐趋完整、文本清晰、焕然一新,不仅为学界打开了一扇崭新的文献之门,也为世人展现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记忆,将极大地推动国内外西夏学研究。此外,参与项目的国图青年修复师的技艺亦得到迅速提升,极大地推进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
- 2023-02-22《制胜科技和人才强国》新书发布 嘉宾共议人才引领科技创新
- 2023-02-22上海图书馆东馆打造中国首个“悦读森林” 延展室外阅读空间
- 2023-02-22浙江台州金清:家门口品书香 阅享幸福生活
- 2023-02-21深化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史论》简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