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福德: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学之美
闵福德
闵福德参与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封面。
闵福德翻译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封面。
闵福德翻译的《聊斋志异》英译本封面。
闵福德,1946年生于英国伯明翰,是享誉世界的汉学家与文学翻译家。他曾于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任教,致力于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语译介及翻译人才培养。他把《红楼梦》(后四十回)、《聊斋志异》等多部中国经典名著译成英语,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学之美,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的海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11月,闵福德荣获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的首届“翻译杰出贡献奖”。
与中文之间“缘分天定”
闵福德的父亲是一名外交官,他在很多国家都生活过。1958年,12岁的少年闵福德进入英国温彻斯特公学求学,学习希腊语、拉丁语和古典文学。当时,学生们被要求做大量的希腊语和拉丁语翻译,他慢慢喜欢上了这种练习,对翻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和翻译工作中,这一激情从未消减。
闵福德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钢琴家。尽管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放弃了这一追求,但他觉得,翻译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弹钢琴,两者都需要大量的练习,也都需要从规矩入手,到了一定的程度又要敢于抛开规矩、自出机杼。
1964年闵福德考入牛津大学,先是学习希腊与拉丁文学,后转入中国文学专业,师从霍克思教授,并于1968年获得中国文学一级荣誉学位。在闵福德看来,他学习中文始于一种缘分:“我是霍克思教授为数不多的学生之一。我当时闭着眼睛翻开本科生课程手册,随手就翻到了中文专业这一页。因此,我相信我与中文之间的缘分是早已注定的。”
在牛津学习期间,闵福德曾到香港进行短期交流,期间他寄宿在一个中国家庭。在帮助辅导寄宿家庭孩子的功课时,孩子的母亲告诉他,如果想真正理解中国和中国人,必须要阅读《红楼梦》,并在餐桌上的一张纸上写下“红楼梦”三个字。
回到英国后,闵福德请霍克思教他读《红楼梦》。三年后,他向老师表达了翻译这部名著的愿望。霍克思告诉他,自己已经与企鹅出版集团签署了翻译合同,并邀请他翻译后四十回。由此,闵福德踏上了自己的中国文学翻译之路。他们合作完成的翻译,是《红楼梦》这一中国文学经典在英语世界接受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译本。
1977年,闵福德前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华裔汉学家柳存仁,继续研究《红楼梦》的后四十回。1982年,闵福德受文艺评论家、翻译家宋淇邀请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担任《译丛》编辑:“我第一次见到宋淇是1980年8月,当时我经由香港去天津任教,我的中文名字是他给我取的,后来我接替他担任了《译丛》主编。”之后闵福德又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校任教,与中国文学及其翻译结下不解之缘。
以鲜活方式译介经典
闵福德提出的“奇趣汉学”(Nouvelle Chinoiserie),反映了他一生的追求——把中国文学的乐趣分享给西方读者。他先后翻译了《红楼梦》后四十回、金庸的武侠小说《鹿鼎记》以及《孙子兵法》《聊斋志异》(节选)《易经》《道德经》等中国经典,还翻译了很多种类的中文诗歌,其中既有古典诗词又有现代诗歌。
闵福德在年轻的时候花了很多年学习钢琴,他认为翻译和弹钢琴都可以被视为一种表演艺术,译者跟钢琴家一样,都是表演者和解说者。钢琴家必须认真地平衡好自己对作曲家、对听众以及对自身的责任。同样,译者必须解读文本,但必须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解读。翻译有时被称作原著的第二生命,为了激活原著的生命,译者必须要像钢琴家弹钢琴一样,将自己的生命倾注于译作之中,这是翻译中最难的地方。
闵福德认为,译作本身也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而不仅仅是原著的附属品。他与香港诗人也斯(梁秉钧)熟识,翻译了很多他的小说和诗歌。他们经常在酒吧见面,探讨英译诗歌的方法。有时也斯在读完闵福德的翻译后,还会对自己的诗歌产生新的想法,回头重新修改。这让闵福德体味到翻译的乐趣,也感受到译者与作者在创作中的平等地位。闵福德认为并不存在完美的唯一翻译,读者应该以开放的心态与思考的态度对待任何一部译作。
“我从我的老师霍克思那里学到很多,他是真正的翻译大师,他教给我如何使译作既忠实原作又富有创造性,成为一种重铸的艺术。”在闵福德看来,译者应该用鲜活的英语译介中国文学,将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相融合,这样才能够达到钱钟书所说的“化境”。
中国文学属于全人类
闵福德指出,英译中国经典要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他与霍克思合译《红楼梦》一共花了16年时间,英译《聊斋志异》花了15年,《孙子兵法》花了3年,《易经》花了12年,《道德经》花了7年……充足的时间投入是高质量译本产出的保障。
“中国文学经典的英译本必须充满生机活力、富有创造性,不能死气沉沉、充斥学究气。”闵福德再三强调。他讲道,自己最早认真阅读的汉语书是道家著作《道德经》与《庄子》以及儒家著作《孟子》和《论语》。“我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位文学翻译者,与古代和当代的小说、诗歌打交道,这在我英译《孙子兵法》时有所体现,我努力地在译文中再现这部典籍的文学价值。”闵福德说。
闵福德的翻译方法具有生动有趣的特征,他先结合历史语境吃透原文,再以当代英语读者易懂的方式将原文转换成英文。对原文中的术语与文化负载词等都以这种方法翻译,使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言外之意与文化语境。
闵福德认为,译者要持开放的心态去涉足各种文化现象,积极体验不同事物,积累各种阅历。译者在动笔翻译前可以先去散个步,或是读几页小说、跟宠物狗玩一会,这样有助于自己进入更有创造性的状态,他认为这十分重要。
闵福德指出,母语写作训练对于译者同样重要,他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练习自己的英语写作。“如果我要英译诗歌,我会先去阅读大量的英语诗歌;如果我要英译小说,我会先去阅读英语小说;如果我要英译《易经》,我会先去广泛阅读资料才能找到恰当的英语来翻译这部典籍。”闵福德说。
在闵福德看来,中国文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整个人类。“能够学习中文、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世界上优秀的中国文学译作非常少,还有很多中国文学经典有待翻译。”闵福德说他只是想和全世界人民分享美好的东西,只是在努力传播美好的事物。例如通过《红楼梦》英译本,英语世界的人们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国人的想法,了解一种不同于他们的生活方式。(郑建宁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 2023-03-23“阎崇年爷爷给孩子讲故宫里的历史故事”创作分享会在京举行
- 2023-03-22知名网络作家云宏做客金城讲堂 《大宋的智慧》专题讲座引读者围观
- 2023-03-22甘肃《合撰“双边史”,架起“连心桥”——“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友好关系史丛书”项目》入围“2022年度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
- 2023-03-22打造新时代中国的新型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