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历史一本通》的实录精神和“大历史观”
祁山翁
近日,获读张生栋先生《华夏历史一本通》,不胜感慨之至!
自原始社会,先民们创造灿烂的文化,同时口耳相授,传颂故事,可说是历史的源泉。商或商代以前,已有金文铭器,可用来记录一些重大事件。商代出现了史官。“史”字原为手执简册之形,负责主持祭祀,占卜吉凶,沟通神与王的意志,同时讲说故事,记录时事。
春秋时期,“君举必书”,“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史官的分工和职责已经十分细致、明确。
至史迁遭腐,发愤著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遂使《史记》横空出世,被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唐宋以降,中国古代史学出现多途发展的趋势,著名政治家房玄龄、魏征,著名文学家韩愈、著名诗人杜牧等,都曾先后参与修史。史官当中,名家辈出,可谓“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选”。
今有张生栋先生著史,实非偶然。许多传统的史书,因为是古文写就,所以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而一些通俗的通史,又或者避重就轻,或者哗众取宠,甚至歪曲史实,既不利于人们通读历史,也不利于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所以正确的史观,就是不仅要如实照录前朝的历史,但也不能机械直译;不仅要文采斐然,但也不能戏说历史。所以张生栋先生适应时代的发展,梳理上古到东汉末年,约三千多年的历史著作,加以创造性的启迪发展,“匡正谬误,以彰中华”,可说是其心其行,皆为高秀,倍受人推崇。
1
在体裁方面,《华夏历史一本通》起于人类起源(甚至是宇宙起源),止于汉末群雄割据,贯通古今,雄括百万年人类史,上万年文化史,数千年华夏文明史,是一部通史。成书240余万字,真是煌煌巨著。
“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既然叫通史,其一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而且都要涉及到。其二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所以做不到第一点至少不配称作通史,而要做到第二点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著者的才华、积淀和理论素养。相对于断代史仅限于某个时代而言,通史是跨时代式研究,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按照现代史学的观点,这是“大历史观”。
而很显然,《华夏历史一本通》是具备这种大历史观的作品。
2
其次,在叙事上,《华夏历史一本通》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读者了解过往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通读《华夏历史一本通》一遍,发现但凡历史大事、重要人物,该书都没有遗漏的,真的是收获之外更有欣喜,亦即:如果案存这部书,想要查阅一段历史资料,照着历史年代去翻阅,几乎不会落空。
《华夏历史一本通》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不虚美,也不隐恶,读来非常客观,使人受益良多。比如写李广,既写李广的武功盖世,箭法传神,也写李广私杀霸陵尉、私受梁王将军印、杀降等性格缺陷,这样一来,“李广难封”究竟是什么原因,便更易于为读者所掌握了解,堪称是全方位史著的典范之作。再如写朱买臣,既写朱买臣在闹市旁若无人大声读书,又写飞黄腾达后向人夸耀官印、不顾忌前妻一家的颜面导致自杀等。使一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苦读者”形象,跃然纸上。至于价值观的取舍,史料皆已书备,孰是孰非,由读者自己判断。
3
再次,在书写体例方面,《华夏历史一本通》继承而又发展《二十五史》的编纂形式。《二十五史》的编纂体例,都是纪传体。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各自独立成篇,彼此间互有联系,因此全书可以合成一整体。但是,如果不是读完全书的话,各篇之间的联系和相互补摭是没办法一眼洞穿的。而《华夏历史一本通》则不然,它既详细记述影响大势的重大史事,又扼要点题历史发展的概要。既使人快速了解历史事件,又能在历史事件中查看个别人物活动的情况,还能顾及典章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优点极多。这也是《华夏历史一本通》这部书受到读者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优秀的作品,早晚会脱颖而出。
洗去岁月的铅华,落下浮世的喧嚣,《华夏历史一本通》会不断被需要它的人们所发现,从中撷取喜欢的东西。
- 2023-04-13甘肃敦煌:静享书香之夜
- 2023-04-13电子书未来何去何从
- 2023-04-13第四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获奖作品揭晓
- 2023-04-13《中国国情读本(2023版)》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