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中学生阅读

《给孩子的文明史》:科学探究方法写就的文明史

23-05-31 09:08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辑:张兰琴

  大概在一百年前,英文世界里几乎同时出炉了两本面向儿童读者的世界通史读本:威尔斯的《世界简史》(1922)和房龙的《人类的故事》(1921)。前者是其面向大众读者的《世界史纲》(1920)的精简版,它开启了通俗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而房龙则从一开始就打算主要写给儿童读者,在写作过程中还常常向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儿童图书馆员们请教,《人类的故事》也成为著名的童书大奖纽伯瑞奖1922年的首部金奖作品。

    在那之后,许多作者仿效威尔斯和房龙编撰此类简明世界通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的维也纳,年仅26岁的贡布里希在短短六周之内激情澎湃地撰写了《世界小史》并于次年出版,至今这本饱含人文主义精神的世界史入门书仍可与两位前辈的开创之作相媲美。

    不过,当我读到吴军博士新近撰写的《给孩子的文明史》之后,我忍不住想,这大概是当下中国孩子更应当优先阅读的文明史入门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试着回望过去这一百年,人类社会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文明的生态在急剧改变中,而在文明演化的进程中,科技进步正在成为最核心的推动力。吴军博士以理工科专家学者的特殊视角,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写就的这部“给孩子的文明史”,更像是一部观测地球文明发展历程的科学专题报告,回望过去却主要是在面向未来,让读者不再耽于缅怀过去的辉煌荣耀,而是去思考在瞬息万变的当下何去何从,为怎样的未来做出怎样的选择。

    首先,这是一部具有全球史观的文明简史。以往的此类读本,如前面提到的三部经典,往往都传递着纯正的人本主义价值观,而作者富有文学和艺术气质的讲述,能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郁达夫曾对房龙的《人类的故事》大为赞叹:“无论大人小孩,读他的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但不得不指出,他们囿于自身的局限,还无法摆脱以欧洲为文明中心的视角,对中华文明知之甚少,而对有些“非主流”文明甚至只字不提。读这部“给孩子的文明史”,能读到大篇幅、相当完整的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作为不间断延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占据这样的篇幅理所应当。但可贵的是,作者在大致的时间线索之上将世界各文明并行讲述,并尝试建立它们之间的比较与关联。因此,当我们感受到各种文明的辉煌时,可能更多是以地球公民的身份。

    其次,这部“给孩子的文明史”的确更侧重于文明的演化。传统的简明通史偏爱伟大人物和重大事件的讲述,这么讲出来的故事往往有滋有味,而且对于设身处地感受历史很有帮助。比如威尔斯会让读者感受大流士率领溃败的波斯军队在汹涌的多瑙河边那近乎绝望的等待,然后“一个声音经过多少世纪,一直回响到了现在。”(《世界史纲》);而房龙则请读者试着听听海涅作词、舒曼作曲的《两个掷弹兵》来感受那个时代的人对拿破仑的复杂情感,并承诺“你们会体会到上千卷书都无法说清楚的故事。”(《人类的故事》)。然而在这部文明史中,吴军博士更倾向于直接让数字说话,“在汉朝,一只鸡大约23枚铜钱,一身衣服的布料大约220枚铜钱。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家财万贯’,就是用来形容某户人家相当富有。”在相应部分,他在讨论汉武帝时期如何为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而进行的货币改革。这是一个视角和取材的偏好问题,作者更愿意选择与当下社会生活有一定关联(或参照)的史实,而多少放弃了那些只适合点燃史诗般情感的故事。

    不过,这并不代表这部文明史不怎么讲那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只是它的确留给传统正史中帝王将相的篇幅很有限,而是更多聚焦于思想、科技、文化领域的传奇人物,比如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圣贤,古希腊的哲学家与数学家,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与艺术家,科学革命时代的科学家,他们所占的介绍篇幅往往比拿破仑还要多!这很能反映作者对文明演化进程的基本观点。如在文艺复兴一章中多次提到了美第奇家族,作者概括道:“当人们提起文艺复兴运动时,往往会认同这样一种评价:如果没有美第奇家族,文艺复兴或许也会到来,但一定不会如此精彩。”这样的评价应该也适用于所有那些让历史变得更精彩的人物,包括正活跃于当下的科技界与商界的传奇人物。但他们并非推动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

    这部“给孩子的文明史”可以看作吴军博士四卷本《文明之光》科研工作的某种延续,在那套巨著中,他采用的是专题研究的方法,面对大众读者,逐个专题讲述科技发明和思想创新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影响,同样特别侧重于延至当下的影响。而在本书中,他重新构建了呈现的框架,主要以时间线和文明板块为坐标,参照普通读者更为熟悉的通俗世界通史模式展开。因为主要是面向少年儿童读者,这套文明史在内容上处理得更为简化,深入浅出,而且呈现形式更为活泼,配以精美的插图、丰富的图表,还将每一个讲述单元控制在较短的篇幅,并穿插着各种有趣的小知识和延伸阅读资料,每一部分以言简意赅的结语进行小结。读者既可以将它当做通史来通读,也可以当做历史小百科来随性跳读,还可以当做教材来学习使用。

    不过,我觉得成人读者也很值得读一读这本文明史入门书。许多人经过学校教育的“折腾”之后,往往对历史学科彻底失去了兴趣。我问过许多成年朋友,他们普遍觉得历史考试要背年代和人名,一想起来就让人胆战心情。我特别想借用贡布里希在他的《世界小史》前言中所说的话与这些朋友分享,“我希望我的读者能够放松,能够追踪历史,不必去写笔记,不必去记住人名和年代。”是的,历史最大的用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要了解过去的“我们”与当下的“我们”之间真正的关联,尝试理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比如这本文明史中提到的“轮子”,如今看来是多么普通的物件,可是当苏美尔人发明之后,曾经如何解决了运输物品的问题,而到了热爱思考现象背后原因的古希腊人那里,他们从中挖掘出为何轮子能带来如此便利的规律,于是就有了数学和物理学的演进。这样的历史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骑车或开车的时候,都不妨继续感受与思考。如果感兴趣的话,还可以继续读读《文明之光》的相关专题。

    理解文明演化的历程,要着眼于当下与未来。跨越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大数据等许多前沿科技的高速发展,正在深度地、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如《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提醒的那样,未来人类的命运看来已更多地掌握在工程师与科学家手中。科技进步固然值得欣喜,但掌控科技发展的方向恐怕更为关键,这有赖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我们”的选择,所以在当下与未来,即使作为每一个个体,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也是极其重要的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吴军博士的这部文明史也是更值得当下中国孩子阅读的入门书。

    在这部文明史中,还有一个观点也是我特别欣赏并愿意与孩子们分享的,他多次提到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和赫梯人在卡迭石之战后缔结的和平条约,断言“人类早已意识到和平相处比战争带来的好处更多”。这与罗伯特·赖特在《非零和博弈:人类命运的逻辑》一书中反复论证的观点相当吻合,赖特甚至认为,“在我看来,既非从电报或者轮船被发明出来的那一刻起,甚至也不是从人类创造出文字或者车轮的那一刻起,而是自生命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全球化就是注定要实现的。”许多学者都在尝试通过重新观测人类文明史来证明这一社会进化的规律或方向。我想吴军博士也在做着类似的尝试。就让这部“给孩子的文明史”给每个小读者埋下这颗和平的种子吧。

    (作者系童书作者、译者)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