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时代,既要学会“往里走”又要学会“安顿自己”
若要摆脱消费主义、时代焦虑,寻找身份定位与内心归属,不妨跳出“时代潮流”进行自我审察,回过头去品读我们宝贵的历史与文化。
——————————
处在时代浪潮之中,我们的内心有时会油然而生一些疑问——“我”究竟是谁?是只身闯荡的“有志青年”,是深夜加班到“emo”的“打工人”,是爱窝在家里刷剧的“宅男/宅女”……在网络时代赋能下,个体身份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我们却更难看清自己的真实面貌。许多“爆款消费品”开始附加身份与欲望的标签,也越发使人感到负累与迷茫。
个体在互联网算法之下似乎更多地被刻画出一幅幅“用户画像”,被精准定义了“我是谁”,然而许多时候,即便在线上浏览再多“兴趣话题”,“种草”“拔草”再多时尚单品,也难以真正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反觉陷入某种“消费主义陷阱”。
面对身份的焦虑与迷茫,历史学家许倬云“另辟蹊径”,从“华夏历史传承”的宏观维度作出了巧妙解答。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万古江河》《说中国》这套“中国三部曲”中,他以华夏民族生存生活的“小切角”出发,引领读者审视整个文明发展繁荣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三部曲”不仅追溯“一个复杂文化共同体演变的过程”,对现代生活亦有呼应与启发。作者意在提醒大众:若要摆脱消费主义、时代焦虑,寻找身份定位与内心归属,不妨跳出“时代潮流”进行自我审察,回过头去品读我们宝贵的历史与文化。
当代人的迷茫与无所适从,何以要从文史的宏大视野来解读?事实上,很多看似“个体化”的症结深处,实际上是许多人对自我认同与归属感的遗失与匮乏——就从“现代消费观”这点来说,许倬云认为,即便如今“我们有大量的货品可以消费,但是我们管不住自己的欲望”。从文史角度审视当下部分社会现象,许倬云看到,人们逐渐在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中“离散”成个体,但有时这导致的“不是人的独立,是人的散漫孤立”。他进一步指出,“个人的疏离,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只顾今日,切断了时间上的连续”,这可能成为整个时代的“失调症”。
从这个意义出发,“中国三部曲”通过回溯中国地理、人文、历史等多元文化脉络,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细节为起点,引领读者深入探求繁富细密的中华文化精神。日常生活处处是文化、处处是归属,若能充分认识这一点,身为华夏儿女的我们也就容易在这个“探秘”中华文化精神的过程中,逐渐消除时代焦虑感,归心日常生活。
比如,《中国文化的精神》中讲到,中华文化之精髓不只在“四书五经”的书卷气里,还在于“烟火气息”十足的民间生活。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雅俗共赏的诗篇字画、相互依存的人际网络……这些“文化精灵”藏于街头巷尾、家乡故土,作为一种流动传承的文化精神传承至今、平易近人,是足以“解渴”的精神源泉,更是可以帮助个体解开焦虑的“心灵钥匙”。有些时候,尝试从文化脉络角度去品读生活韵味,或许就能让我们意外寻得文化传承之根,让我们在内心彷徨无措时得到某种“归属感”与“文化依靠”。
在许倬云的眼中,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极其生动细腻、富有趣味。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文化艺术,它们都曾在千百年前的华夏土地上生根发芽,积累酝酿于人间烟火,至今呈现出最精粹的中国文化精神与营养。比如“烹饪文化”中提到的“五味调和”原则,古人甚至能从中生发出治国之道;而人人皆知一桌菜要“冷热”“荤素”搭配,其实也生动折射出某种顺应自然、相辅相成的中华文化观念。一粥一饭、生活起居之中,早已掩藏着中国文化的流光溢彩,日常生活的一角也可以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重要部分。
还比如在艺术领域,许倬云认为“中国人的美学都是有情的体会”。拿山水画来说,古人作画有时虽不符合“透视原则”,但却善于引导读画者“走入画中”,而不是站在画外“睇视”。古人作画一直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能离开自然,人也不能自我异化于自然之外”,其实也是中国文化精神在艺术领域的一种投射和缩影。中国美学讲求“随心所之,随足所至”——这同样可以启发我们,在拘于高楼大厦里的小隔间时,岂能整日靠电子产品刷屏度日、让身心固步自封而无动于衷?哪怕不能立刻走进山水风光,也不妨在闲暇时多赏一张画、多品一句词,与“现代社会”稍稍“脱离”一会儿。
可以说,“中国三部曲”行文以简驭繁,力图在深厚的中国文化历史中撷采最有“家常滋味”的元素与片段,引领读者细细咂摸“古早文化”的当代韵味。如今,92岁高龄的许倬云仍然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去呼唤年轻一代,在时代洪流中以中华文化作底气,既要学会“往里走”,勇敢去陶冶锻炼、不随波逐流;也要懂得“安顿自己”,在成长中保证内在自我的纯洁与稳定。要做到二者的调和与平衡,他穷极一生反复品读琢磨的中国文化精神,就是一枚不朽的“定海神针”。
许倬云先生用丰富的历史文化事实“说中国”;讲到中国的“万古江河”之所以能生存、生活、发展、繁荣至今,都离不开接续传承的华夏文明观念与智慧;而如今要为现代社会中争论迷失的人群平复焦虑、定纷止争,那些散落于日常生活、尤其灵动的“中国文化的精神”仍会是一种极具活力的“当代答案”。
时代越是飞速发展、个体面临的挑战越多,我们越值得用情回忆、用心感知日常生活中那些源自中华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与力量。不妨尝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摒退纷扰、归心日常,去寻觅、去品读那些饱藏于生活之中的中国文化精神。
陈之琪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06-09《章鱼的心灵》:当一只章鱼是怎样一种感觉
- 2023-06-09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月度重大成果《清代国家统一史》
- 2023-06-09广西历经36年完成《广西植物志》编研
- 2023-06-09中国文学读者遍五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