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文化的桨,翻出时光的浪花——读李江先生《兰州黄河奇石集》有感
为石情动 老两口编辑整理石头资料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你要经历多少次岁月的洗礼,才可以窥得人与石头之间爱的密码?你要提炼多少个寻石秘笈,才能用一双慧眼剥开奇石表面无华的装饰,看穿那深藏的文化意境?你要积攒多少文化素养,才能用热辣滚烫的文字去诠释奇石的妙趣横生?
有人说“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健脑,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甘肃省观赏石协会会员、八十四岁的李江老先生,就是一位黄河奇石收藏达人,他用执着做一件事,用一腔热情讲黄河奇石的故事,用自己的双脚,在母亲河岸踩出了一行行印迹,与石头结伴而行,留下足迹一串串。
春日的一个下午,我来到李江老师家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光线充足,整洁明亮。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块奇石摆在客厅醒目之处,我想这肯定是主人的心爱之物。
说起黄河石,李老师和老伴杨佩兰老师立马打开了话匣子。2001年从兰州市政府部门退休后,每天都要与黄河亲近,一边打门球,一边寻找黄河石。二十多年来,不论盛夏酷暑,寒冬腊月,与黄河石交上了朋友,跑遍了兰州黄河每一段河滩,去过榆中县的青城,皋兰县的什川,白银市的水川。哪里有采石厂、建筑工地,一个不落,都留下他的足迹。捡石无数,从中优选。谁知老伴的石头瘾比他还大,在他们的影响下,儿孙们都爱上了石头。就这样,一个大家族有了一个共同爱好,生活离不开奇石,共同分享得宝的快乐,沉浸在奇石无言意境里,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
谁说石头焐不热?那是功夫不到家。二十多年日积月累,李老师的石头王国里,已汇集奇石无数。石头与人一样,也讲究穿衣打扮。依势打个底座,便立足生辉,有了生机,有了生命,有了尊严。李老师的儿子对此非常上心,每一个底座都别具一格,把每一块石头安顿得妥妥贴贴。
奇石之美,在于它的地域特色。一块“石头上的塔、关、桥、柱”作品,令人拍案叫绝。几年前,黄河大桥北岸维修加固河堤防护墙,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李老师居然撞上了大运。这是一尊极其独特、两面各自独立、画面清晰、色泽艳丽美观的奇石,白塔、金城关、镇远浮桥、将军柱,图案逼真。李老师指着图片说,你看白塔山脚下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打着漩涡,一浪接着一浪穿城而过,急速向东流淌。有人说“石不言最可人”,造物者有意无意幻化出图腾,石头不能说话,不能表达自身的价值,而主人成了“可言者”抑或“代言者”,去感受,审视和解读。
有两块“黄河母亲”石,多次在媒体展示,得到专家和读者的好评。体型高大的“敦煌莫高窟 天水麦积山”石,从时光的深处走来,款款落座。正面为敦煌莫高窟。从画面上看的五个佛像,中间站着泥塑佛像,身穿通肩式薄衣,双手合十,诵经念佛,其他四位为洞窟壁画菩萨像。而背面则为历史文化宝窟天水麦积山,一峰突起,形发麦垛,众多洞窟精美壁画神奇壮观。
飞天、千佛洞壁画神图、一佛二菩萨,都为石中的佼佼者。
从李老师手里接过《兰州黄河奇石集》一书时,深知它的份量不轻,可以说凝聚了一家三代人的心血。
都知道李老师好石,精品不少。大家前来观赏时,希望能得到一块收藏。每个宝贝独一无二,不可重复,都是主人的心头肉,因而一块未予馈赠。能不能集石成书,让这些宝贝走入大众视野?于是他将收藏的二百多块奇石归类梳理,着手编辑。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标注尺寸,给石头取名字,联系制版印刷等等,花费了不少功夫。最让我惊讶的是大量的石头照片,出自于年近八旬的老伴之手,其精准度、清晰度、自然光线都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
李老师做收藏,没有仅仅地停留在简单的堆砌,而是不断挖掘整理,弘扬其文化内涵。与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写了不少收藏奇石的文章。书中收录了多篇他在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
每一块宝石像极了自己的孩子。给它们取个什么样的名字,花费了主人不少心思。我一一品味其中意境,能体悟到主人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情怀。一些精品,有文雅学名,还有恢谐可人的小名。“一带一路”、孔子讲堂,姜太公钓鱼、三娘教子、李白饮酒,学士观海,兴隆秀色、梅兰竹菊四君子等,可谓绘声绘色、脍炙人口。
我想黄河石也应该有自己生存状态,从昏昏而眠的“睡”石,到栩栩如生的“醒”石,体现在“唤醒”二字上,这是一个技术活,需要主人的干预。从发现、捡拾、冲水、洗涤、品味、命名,到化平凡为稀奇,一气呵成,便有了石头的横空出世。
走出李老师家,老两口将我送到大门口。杨老师拉着我的手说:“捡了二十多年的石头,所有的心血和付出都值得,我们很充实很满足。”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人虽艰,恒则随愿。
□玉梅
- 2023-06-30读儿童小说《运河少年》:津津有味的成长情韵
- 2023-06-27【书评】一部有温度的新时代“创业史”
- 2023-06-21评李昕升著《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将水稻与番薯玉米等作物放到“大历史”中去诠释
- 2023-06-16读长篇小说《我的喜马拉雅》:一曲刚柔交织的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