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美文摘编

幸福的日子不是梦

23-07-07 08:19 来源:陇南日报 编辑:张兰琴

  王玲巧

  从礼县城出小南门,沿徐礼公路前行,走过店铺林立的石桥街道,向东北一拐,便进入一道幽深山谷,一条清澈的河水与公路并行延伸,两面青山聚秀,山下田野肥沃,一阵阵夏风吹来,夹杂着缕缕花草香,伴随着叮叮牛铃响。

  这是鲁班石村一个宁静的午后,这是田玉秀一家喜庆的日子。

  葱茏山脚下,蜿蜒河岸边,坐落着一户户整齐院落,排列着一座座崭新楼房。这时,从中间庭院里传出喜庆的音乐,红对联,红喜字,红灯笼,映红了大喜帐,贺喜的客人在猜拳行令,一对新人挨桌敬酒,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正在进行。

  这家女主人田玉秀,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婶,她和老伴乐呵呵地忙出忙进,不停地招呼新到的客人,欢笑声溢出了院子,飘向金灿灿的小麦地,钻进了绿油油的玉米林。

  当夜幕降临,太阳能路灯亮起时,贺喜的近邻才渐渐散去,忙碌了几天的田婶,又前前后后看了一遍厨灶。这时,二楼传来闹洞房的笑声,她才回到一楼自己的屋。

  老伴催她快歇着,她好像还不累。一家人在新楼里已住了大半年,而这时,她就像第一次来到这里,瞅瞅这,瞧瞧那,她欢喜的目光停在窗玻璃的喜字上,她既像对老伴说,又像自言自语:我好像在做梦,若不是从马沟的穷窝窝里搬出来,住上这新楼房,咱儿子还不知啥时才娶上媳妇呢……

  她念叨的“穷窝窝”马沟,是鲁班石村第三村民组所在的村落,是零零散散18户农家从前的居住地。

  从“鲁班石”沿沟往里走不多远,就再没有像样的路,河道扭来扭去,河岸忽东忽西,人在河边左绕右绕,就这情形,说的还是晴天。

  “马沟”是半山林区,一百年前,村民祖先已在这里生息了。他们于两山相夹的河岸边,择一块高阔处,石垒屋基,木椽夯墙,盖起了结实耐住的土木房,几代人延续居住。如今,多数屋顶塌陷,土墙裂缝,从太阳底下走进屋里时,只觉黑咕隆咚,两扇窗、一道门射进束束亮光,仔细环顾,才看清墙壁、屋顶和门窗,早被岁月的炊烟熏燎得乌黑漆亮。

  村里随便一座老屋,就是一幅沧桑立体画。群居最多处,也仅住着三五户人家,其余都零散在高高低低的坡坎上,大多没有围墙和院门,房前空地就是院,一出门就是窄坡小路。矮墙敞院便是这里大多人家的民居特色,每家都养着守院的忠犬。

  一条冬竭夏涨的河水,人也吃,畜也饮,很不符合饮水安全。

  这里属高寒阴湿丘陵地带,土壤是红沙土混合层,加之无霜期短,从解放初的50年代到80年代,主要种植大麦、豌豆和洋芋等农作物,产量也不高,生活居住条件极为艰苦。后来虽有改善,但自然条件依然恶劣。

  由于林区小气候缘故,天一阴,山里就飘毛毛雨,雨天占大多数,这里村民春夏秋不离两样穿戴:头上的草帽,脚底的雨鞋。玉秀大婶从二十几岁嫁到这里,已记不清戴烂了多少顶草帽,穿烂了多少双雨鞋。

  有一年秋季阴雨绵绵,连日不开,玉秀丈夫冒雨给牛去割草,她给猪倒食,婆母哄着孙女睡觉,公公见缸里没水了,好容易从河里挑来一担水,在踩最后一台石阶时,脚下一滑,连人带桶滚下,髋骨骨折,在炕上缓了半年,最终落下个天阴犯痛的病根,至今拐杖不离手。一想起这些,玉秀心里就难过,就怨恨,她怨恨这折磨人的鬼地方,给人没个好日子过。

  玉秀娘家在西汉水畔的古泉村,这里平川大坝,盛产烟叶,生活优裕,远近闻名,最大好处是走路平展。当年当她决定嫁到这里时,母亲苦口相劝:马沟在毛林林里,一双鞋也穿不干爽,你莫自找苦吃。她和对象虽是牵线相识,可她看上了他的清俊,认准了他的实诚厚道。父亲倒开通,说:娃,穷没根,只要脚勤手快,会把穷日子过富的。过门后,玉秀里外一把手,全家齐心劳作,只想把苦日子变甜。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当年的小媳妇已成大婶子,女儿已出嫁,可儿子的婚事成了一家人的心病。儿子浓眉大眼像母亲,身板魁梧随父亲,就这样一个俊后生,虚岁已28了,仍说不上个对象,当娘的心里急啊!经人介绍的姑娘见了面,相貌满意,一听家在“行路难”的马沟,都客气地说个理由告别,刚加的微信也删了……也有叫介绍人代话的:要是城里有套楼房,这事也就成了。田婶一听,心就凉下来……但她从此就幻想,哪一天能在平展展的地方给儿子修一座新楼房,把儿媳妇娶进门,抱上孙子,就四世同堂了,心也就了然了。

  在这“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山沟里,远近乡邻都和田婶家差不多,都发愁儿子娶不上媳妇,也都羡慕着川坝人的生活。

  有一天清早,玉秀婶刚起床,门前榆树上喜鹊飞来飞去,叫个不停。俗话说“喜鹊叫,好事到”,过了晌午,一个好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马沟飞传:县政府争取到了项目,要把马沟村民搬出去,全部住进新楼房呢!听到喜讯的群众,竟如同做梦一样,都不敢相信,一个劲地相互探问:真的要搬出去?搬出去还能住楼房?消息早已从那高树掩映、低林围绕的古宅老院,传出了鲁班石,传遍了石桥镇……

  从这天开始,每天都有县乡干部的身影,在马沟的农户家出出进进,挨家挨户讲解党的扶贫政策。有帮扶包点的县级领导,亲切地和农民拉着家常,说着“挪出穷窝,拔除穷根”的暖心话。

  玉秀婶和所有朴实的乡邻一样,虽叫不上他们的职务,但近距离打过交道,都以自己的认人方式,默默记住了每一位干部:有性情温和的,有说话耿直的,有中等个头的,有戴着眼镜的……其实,马沟人的交通不便生活艰难,早已牵动乡村两级干部的心。礼县第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石桥镇鲁班石焦坝落户,各级干部的心里,同样乐开了花!

  淳朴的农民清楚的是,“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幸运地落在自己身边,他们不太了解的是,立项后,资金已经到位,开工日期临近,而搬迁点的庄基地还没有完全落实。经多方研究和论证,搬迁点选在交通便利、气候适宜、平坦宽敞的“焦坝”。

  在谷裕河北岸的山脚下,多年因河流山洪的冲刷,形成一块平缓的冲积扇,是一大片肥沃田地。自“分田到户”后,这片土地就是鲁班石一组村民的责任田。40年来,农民视田地为宝贝,一年年精耕细作,片片田头留着他们劳作的脚印,季季庄稼洒下他们辛勤的汗水。当听说责任田将被征用时,有人神情凝重了,有人沉默不语了。

  群众的消极、抵触,带来工作阻碍,同时也给乡村干部更多的责任担当。他们耐心宣传、真心感化,采取了妥当措施,终使项目顺利开工。一年后,十八户85口人,终于告别了高寒阴湿的山区,整村搬进了新楼房。

  离开穷窝,走向富裕才是最终目标。那贫瘠的原居地马沟,虽不适宜人生活,却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把土地全部复耕,种植牧草,成立“养殖合作社”,建起了黄牛养殖场,户户入股。一年后,牧场草地上,新出生的小牛犊已在撒欢了。原先零散分布的耕地,耕种收割、打碾归仓都不方便,但珍贵的土地不能撂荒,通过合作社“流转”,又是农户的一项收益。深居山林时,要放牧牲畜、务作庄稼,外出打工者不多。搬迁后,部分劳力解放,通过劳务培训,无后顾之忧的青壮年外出挣钱,家庭收入骤增。

  玉秀大婶的儿子在新疆打工,在春节回家的列车上邂逅同乡姑娘。十几个小时的旅途,亲切的乡音,融洽的交谈,使两个年轻人互生爱慕,半年后的夏天,这一对情投意合的情侣,在新搬迁的新农村楼里,举行了婚礼。

  依山傍水的村委会院里,干部们又在议事儿,路过的轻风屏住了呼吸,桥下的河水放慢了脚步,鸟儿栖在枝头聆听……它们听到了干部的新思路:拟将闲散土地利用,发展冷水鱼养殖,还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垂钓,配套农家餐饮等等……

  还没听完,清风、流水和鸟儿一齐笑出了声……风儿最机灵,早飞远了,它给远方打工的乡民捎去了信息:不久,在自家门口就能致富了!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