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光影留韵长:当代书业的深情回望
《范用:为书籍的一生》汪家明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绿茶
近读几本从私人角度撰写的书业史,感触良多。出版人汪家明的《范用:为书籍的一生》,讲述出版家范用的出版人生,自1938年入行,范用的一生可谓是“为书籍的一生”;《美术给予我的》,则是汪家明讲述自己的美术生涯以及美术对于他从事出版的重要作用;再一本《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作者宁成春是三联书店独立建制后的首任美编室主任,他的设计思想奠定了三联的书籍风格;最后一本刘柠的《私享录:四十年来书业》,则是一位资深爱书人对40年来中国书业的致敬和回望。
为书籍的一生
1937年秋,15岁的范用成了读书生活出版社的一名实习生。1949年9月,范用调到北平工作,在出版局、新华书店等几个单位辗转后,1950年12月进入新创立的人民出版社。1960年,范用得到一本俄罗斯出版家绥青的传记,他寄去请翻译家叶冬心审阅并翻译。叶冬心读后回信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把它翻译出来。”1963年7月,《为书籍的一生》由三联书店出版,仅印2120册,没想到,书上市后大受欢迎。
俄罗斯出版家绥青的这本自传,记录了他15岁从家乡来到莫斯科打拼的历程,从干杂工开始到一点点学习书画贩卖,到成为书铺骨干,再到自己开办石印厂,成立“绥青图书出版股份公司”,出版有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大文豪的作品,成为他们的朋友。在近世俄国出版史上,绥青无疑是大人物。
在绥青身上,范用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也是15岁离家闯荡,进入出版业,开启自己“为书籍的一生”。这个书名虽然印在绥青这本传记上,其实也是范用为自己定制的。
1978年,范用被任命为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并分管三联编辑部。1979年,国家出版局任命范用兼任三联书店总经理。1978年至1985年,是范用作为出版家、编辑家最辉煌的八年。尤其是1979年,可以说是中国读书界的分水岭。
1979年1月,一本新刊物《新华月报·文摘版》问世,创办者是范用。两年后,改名为《新华文摘》。同年4月,《读书》创刊了。第一篇文章是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开宗明义地问到:“人民有没有读书的自由?”一经发布引发巨大反响,也树立起《读书》作为知识分子思想刊物的地位。
1979年12月,三联书店版的斯诺《西行漫记》出版,不到两个月,本店和各地加印的已超70万册。《西行漫记》中译本出版,可谓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大事,许多人的命运因为读了这本书而改变。范用想起自己还是14岁少年时,在镇江澡堂里一口气读完的《毛泽东自传》,就是《西行漫记》当中的一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1981年7月,杨绛《干校六记》出版。薄薄的小册子,现已成为公认的当代散文精品。1981年8月,《傅雷家书》在重重阻力下艰难出版,上市后,王府井书店排起长队,一年内狂销十多万册,畅销至今。
1986年,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此时范用已退居二线,但也闲不下来,仍在忙着出书。
1987年9月,巴金的《随想录》全本由三联书店出版。对于这本书,范用可谓精益求精,用最好的纸张(调用为出版《毛泽东选集》备用的纸)、最好的装订(卡纸硬封加护封)、最精心的设计(范用亲自设计)。巴金收到样书后很满意,给范用写信说:“《随想录》合订本能够印得这样漂亮,我得感谢您和秀玉同志。说真话,我拿到这部书已经很满意了。真是第一流的纸张,第一流的装帧!是你们用辉煌的灯火把我这部多灾多难的小著引进‘文明’书市的。”
用“为书籍的一生”形容书痴范用再贴切不过了,范用在自述《我这个人》中写到:“我做了50年出版工作,虽然是平凡的工作,却是有意义的工作……我热爱这份工作,看重这份工作。倘若问我:你的乐趣是什么?我说:是把一部稿子印成漂亮的书送到作者读者的手中,使他们感到满意。”
美术在出版中的作用
汪家明学美术出身,大学毕业后进入山东画报杂志社,1993年主持创建山东画报出版社,策划出版《图片中国百年史》《老照片》等影响深远的书籍和刊物。2002年调任三联书店任副总编辑,分管书籍装帧设计,并策划出版了《视觉中国丛书》《凯恩斯传》等;2011年就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策划出版了《中国美术全集》(普及版)等。
在《美术给予我的》一书中,汪家明坦言,要是没有美术的基础,完成这些工作还真不太可能。美术在出版中的运用,几乎是方方面面的,气质、色彩、开本、纸张、装帧,无不体现审美能力。
在《老照片》产生巨大影响力后,汪家明想创办一本《老漫画》,在徐城北先生引荐下,汪家明认识了范用,作为一名老漫画迷,范用对《老漫画》给予高度关心,介绍了很多重要的漫画家和研究者给汪家明,1999年,《老漫画》正式出版,广受漫画迷们喜爱。
在和范用的交往中,汪家明深受其设计思想的影响,而范用在书籍美学上的独特气质,以及由其一手锻造的“三联风格”,至今依然是读书人的风范代表。
范用认为,“不看书稿,是设计不好封面的。”三联书店出版了很多书话集,像郑振铎的《西谛书话》、唐弢的《晦庵书话》、叶灵凤的《读书随笔》等,还有黄裳、谢国桢、杨宪益、曹聚仁、冯亦代、赵家璧等等名家的书话集,爱书成痴的范用对于每本书都投入很大精力,认真看书稿,选合适的人来设计封面,合适的插画来做素材,也自己设计封面和版式。
范用还说过:“书籍要整体设计,不仅封面,包括护封、扉页、书脊、底封、板式、标题、尾花,都要通盘考虑。”像姜德明先生编的《北京乎》就是通盘考虑的典型案例:书名是启功先生写的,封面画是邵宇画的,封面图章是曹辛之刻的,而整体设计则是范用自己。他把封面平铺开来,从左至右,后勒口、封底、书脊、封面、前勒口,每一处细节都恰到好处,封面上甚至连出版社名号都没留,只在书脊上印了一个三联书店的LOGO,因为在范用看来,这个封面上不能再加任何东西了。
2007年,范用出版了《叶雨书衣》,精选了自己退休以后设计的书籍作品。叶雨是范用的笔名,“业余”之谓也。署名叶雨的封面设计,都是范用退休后的作品,也是范用出版生涯中的最后一本书。
是私人设计史也是中国出版史
三联风格是范用、沈昌文、董秀玉等几代出版人不懈努力的成果,作为三联独立建制后的第一任美编室主任,宁成春的书籍设计被认为是奠定了三联独特人文气息的风格。我们每个人的书房里,或多或少都有宁成春设计的三联之书,在他60余年的设计生涯里,总计设计了1500多种图书。
宁成春的设计思想深受范用影响,而范用则是鲁迅设计思想的传承者。宁成春曾回忆到:“有时候我画的方案总是通不过,书又急着开印,范老就笑眯眯地哼着小曲走来,一只手拿着小纸片,纸片上用软芯粗铅笔画着他思考的方案,一只手搭在我的肩膀上说:‘试着这样画一个’,‘把这个图改一下’……他不明确告知你怎么改,我只能自己揣摩他的意思。”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三联书店出版的大量人文社科书籍,在书友中产生巨大影响。“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西方现代学术文库”“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学术前沿丛书”“乡土中国丛书”等一大批丛书,开辟了一种极具标志性的三联面目,在逛书店时,一眼就能辨识出它们。
《陈寅恪的后20年》《金庸作品集》《锦灰堆》《城记》《吴宓日记》《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我的藏书票之旅》……这些典型三联风格的书,不仅仅是宁成春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也是中国出版史的重要标志,更是很多读者的私人阅读史和淘书史。
呈现出40年出版史完整风貌
和上面几位不同,刘柠是资深书虫,有刘柠这样的爱书人几十年如一日的阅读和搜罗,中国40年来的出版史遂得以呈现出完整的风貌。
《私享录》篇幅不大,书中既有对“小开文化在中国”的梳理和考察,也有对“那些逝去的书店”的追思和惦念,而旧书店里的民国范儿、老刊物里的独立态度,都是刘柠书中记述的要角,透过书页,它们正朝我们走来。
刘柠坦言,这本小书与其说是对40年书业史的致敬,毋宁说是作为一介出版“槛外人”对这种生态进化史的深情回望。唯期能从棱镜的不同侧面,折射出书业昨日的光影,缀成一辑个人化的书业私史。
拿刘柠梳理的“小开文化在中国”来说,中国小开本文化起于民国时期王云五在商务印书馆主持的“万有文库”,之后形成燎原之势。改革开放后,“小开文化”又是一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上世纪90年代,小开本之风愈演愈烈。1989年,作家出版社的“四季文丛”,1992年,广西教育出版社的“名人之侣回忆丛书”,1994年,海南出版社的“人人袖珍文库”等等,已形成一定气候。集大成者是翻译家柳鸣九主编的“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该丛书共十辑,每辑七种,共计70种。前五辑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后五辑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1985年启动,历时14年,到1999年完成这“漫长的旅程”。
而在刘柠的书业回望中,三联书店也是最绕不开的一家,“三联小白本”“读书文丛”“三联精选”等,自然是小开文化痴迷者刘柠的心头好。
进入21世纪,小开文化在中国出版业已成平常之事,各家出版社不出个小精装,都不好意思参加书展。但在刘柠看来,江河浩荡的小开潮流,其实是由两股水流汇成,虽然都是小开,却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其一是改革开放之初,由三联版“读书文丛”“新知文库”等首倡的小开平装文化,其二则是21世纪之后兴起的小精装小开文化。前者成溪日久,细水长流,虽未见汹涌,却始终不绝;后者虽中途汇入,但一路狂风骤雨,喧闹奔腾,一泄而过,似乎用力过猛。
小开文化在中国,似乎注定是小众文化之一种,能如此专注于小开文化之流变,足见刘柠对中国出版业观察之细致。
- 2023-10-16网络文艺绽放中华诗词的斑斓与风姿
- 2023-10-16“绝学”不绝 代有新人 让冷门的古文字学不再“蒙尘”
- 2023-10-16复旦旧书店又开门了,保持“乱糟糟”
- 2023-10-16走进、认识、保护国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