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美文摘编

孙鸿岐诗歌的审美感知与审美制造漫谈

23-10-17 10:06 来源:陇东报 编辑:张兰琴

  □ 武国荣

  诗是从生命的根部生长出来的语言流。它即是生命的感觉,又是生命和语言的同构。我喜欢诗歌这种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特殊感觉,喜欢读诗,对诗有一种天然崇拜。孙鸿岐先生自1994年10月而来的诗作,结集成19万字315页面的《月光洒满的村庄》,我用了三个白天读毕。这个阅读速度实在太快了,快得让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草草了事”,似乎有点不厚道,对不住文字,也对不住实诚的孙先生,但是我真有点爱不释手才如此废寝忘食了。我对他一些诗的喜欢,正如环县人对羊及羊肉的喜欢,对荞剁面羊肉饸饹面的喜欢,对包子稀饭豆豆米汤的喜欢。

  我认识孙鸿岐先生不久,我认为他是一个实诚的环县人,这跟我对许多环县人的印象是一致的。后来我看见了他的诗,读完他的诗,与他本人对上了。嗯,诗如其人,质本洁来还洁去。读他的诗,我有三方面认知。

  首先,他在质朴地感知诗。

  我们都知道,乡土或故乡,几乎是每位作者之成长地,文学精神之出发地,又是创作之初涉地,不断挖掘之富矿。孙鸿岐生长在陇东道情发源地环县,他睁眼的第一看,是故土,是村庄元素极强的山村样貌,他看见高山土塬的沧桑身段。“梁与梁之间豁豁对着崾崄/杨崾崄、李崾崄、张崾崄……/崾崄下是一道道山湾/张家湾、胶泥湾、黑鹰湾……/湾底下纵横着条条沟壑/小堡沟、苏长沟、冯家沟……/沟台上面躺着静静的河畔/马家畔、干沟畔、何家畔……/河畔上面有古老的村庄/侯老庄、刘家庄、杨高庄……/庄前躺的是大掌小掌/苦水掌、王西掌,桃树掌……/我用嘶哑的喉声/吆喝着我的黄牛……”。他看见和书写的,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发现与记录,是对情感、自然和生活中诗美的发掘与冶炼,是对生命自身灵魂颤动的谛听与美丽呈奉。这质朴,发之于眼,沁润于心,更根植于这片纯洁的土地。从孙鸿岐的诗句不难看出,有怎样的土地,便有怎样的文学之眼、之发现、之成长、之收获。

  其次,他在质朴地创造诗。

  诗人的天性,是创造,是诗句发明,是异于他时代他诗人的另诗。这样的诗才可以为诗,才可以有新意,才可以为人赏识称道,成为情感新鲜、思想活跃、感受独特的好诗。孙鸿岐的部分乡土诗或诗句,真的是有这样的高度。

  不妨抄录于下:

  风高土燥是你的节气/雨滴是你相思的泪水

  ——《环江之歌》

  群山翘首/试图望穿天空/大地之母/从最柔韧处分娩村庄/传承千年的烟火/软化了一些坚硬的事物/古老的方言/从岁月的缝隙里流出/尘封百年的秘密/被伸着懒腰的炊烟泄露……牧者的脚步/踩不完黄土路上的羊蹄印印/也跟不上骡马蹄声的回响

  ——《村魂》

  羊群的自由,将荒原涂染成/故乡的景点/而所谓长风,也长不过/延续了几千年的羊群

  ——《在故乡的山脉,邂逅羊群》

  把母亲炮制的/地椒茶叶/数进青花瓷壶里/斟满茶杯/轻轻地抿一口/故乡的山路/就在心里无限延伸

  ——《乡味》

  以上例子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孙鸿岐先生对于村庄美的发现,是庸常的,却又超越庸常。他找到了感情因子的植入巢穴,他经过了诗的痛苦培育,从审美感知到审美制造,从最初的触动到诗美境界的完成,都是比较畅达的。他的乡土诗,成功了。雪莱说,诗人的任务,就是让诗揭开帷幕露出世界所隐藏的美。现实生活中,有裸露之美、隐藏之美。裸露之美不难发现,隐藏之美的呈现,才是诗高下之分野。孙鸿岐在发现隐藏之美方面,无疑也是成功的。

  最后,他在质朴地与读者心灵相应相通。

  中国诗歌史一再告知我们,乡土诗是联通人们心灵的纽带之一。孙鸿岐笔下的那些窑、江、河、梅、柳、荞麦、艾蒿、洋芋、石磨、火柴、大山、黄土地、灯影子戏等,均出发于自然,抒发着勃勃生机。孙鸿岐先生抓得很准,这是村庄的生命,这是我们的根系,这是千百年来人们赖以生存并且喜闻乐见的物什,是极易引起关注和共鸣的物什。村庄不老,生命力旺盛,根系永存。生活在,诗长在,好诗长存,分享便是一种美的享受与愉悦。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赞美孙鸿岐先生的乡土诗,极大地肯定他的诗风、诗意、诗语等诗歌成就。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