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美文摘编

回望故乡

2023-10-25 09:36 来源:陇东报

  □ 马 野

  合水是我的故乡。

  合水县名的由来,通常的说法是由于两条河流在此汇合。汇合的地方在现在的老城镇,老城镇是合水的老县城,所以老城镇民间也叫老合水。

  合水这个名字也算其来有自,但我想绝不会这样简单表面。在合水老城,两面群山连绵夹峙,一川坦荡如砥,沟壑纵横毗连,细流潺湲不断,为何不以山、川、河命名,单单因两条并不知名的河流汇合而得名?天下水脉相通,河流相会,百川归海,河水交汇随处可见,为什么独有此地叫做合水?哪怕是普通人家给孩子取名阿猫、阿狗,也是寄托了家长的期许与愿望的,何况一县之名?还得名于文辞极盛的唐代?其中必有深意。

  我的理解是两条河流的自然交汇就是“和合”,或者“合和”,寓意相通;“合”与“水”构成一个“洽”字。“和合”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也是价值观、处世原则。《史记·循吏列传》说:“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红楼梦》有言:“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礼记·乐记》对乐的定位是:“故乐者……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无论“和合”还是“合和”,都是融汇、融合、融洽的意思,就是“洽”。和合融洽正是先人们对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的期许,是合水文化的根源,更是合水和合水人民应该坚守和弘扬的精神气质。

  我所了解的合水人,正是秉承着这种文化传统,谦恭、温和、内敛,万事以和睦融洽为追求。门楣上大书着“和为贵”,缔结姻缘要有人“合婚”,出现矛盾纠纷要有人“说和”,德高望重、说和事的人叫“和事佬”。和合融洽的精神浸润在合水人的血脉中,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

  合水的精神血脉,渊源于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可以上溯到远古大地。

  合水是黄河象的故乡。

  1973年,沉睡了250万年的一头剑齿象,不经意间在马莲河畔的山脚下重见天日。已经灭绝的象种,以化石的方式现身,令天下震动。这一事件,被拍成纪录片,写进小学课本。我有幸成为黄河象出土的目睹者。

  从我家下一架山,过一条河,就到了黄河象的出土地。一个炎热的午后,在生产队的大场里,一个同伴说“看大象走”,我就坐上他的自行车,一路狂飙下山。那个时候,马莲河上没有桥,黄河象出土地虽然属板桥公社,也没有板桥。起初还有拉拉渡,后来就只能涉水渡河了。为了考古挖掘方便,临时搭建了一座木板桥。河流两岸,板桥两端,摆满了各种零食小吃摊点,那种盛大热闹的程度,超过了任何一个乡村集市。走过晃晃悠悠的木桥,山脚下已被挖开窑洞一样的大洞,洞口拦着一圈铁丝,洞里放着一堆巨大的骨头,一个人手持一把刷子,指指点点讲解着。现在,市博物馆展示的一张照片,正是当年我看到的情景。那时候年幼无知,听不懂象的来历,也不懂它的意义,只是懵懂地觉得亲历了一件大事,并且成为我童年最为深刻的记忆和最为自豪的经历。

  象是吉兽,是吉祥的象征。在合水,以象为主题的雕塑、剪纸、刺绣,随处可见,黄河象为合水代言,黄河象吉祥的足迹,布满合水大地。而吉祥,就意味着和合融洽。合水的精神文化,从远古到如今,一脉相承。

  合水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年轻到让久离故乡的人,常常不敢相认。

  我是乡下人,但我的中学时光都是在县城度过的。我在县城的南北两端和基本居于中心的学校都居住过,熟悉县城的每一个角落。刚上初中的时候,街道还是土的,一场雨过后,遍地坑洼泥泞。被我们称作“阳沟壕”的是街道两边石砌的排水沟,堆满了垃圾杂物。县上动员学生在县城周边的沟里捡石头,才给街道铺上了石子,后来又用柏油罩了面。街道尚且如此,乡间道路更不堪细说。从我家到县城10华里路,每到大地解冻,冰雪消融,泥水横流,人走在路上,走姿如公鸡,必须一步一跳,还难免陷入淤泥之中。如今的县城,是彻底翻新了的县城,已经很难找到过去的影子。从高处俯瞰,高楼大厦林立,马路宽阔笔直,干净整洁,繁华热闹,颇具现代城市的气息。

  合水是个小县,但小而紧凑,小而美。合水的美,不仅在县城,更在乡村。

  我小的时候,是一个资源匮乏紧缺的时代,村里的树,能砍的都砍了;地上的草,能斫的都斫了。冬天,地上的草皮也被铲回去煨了炕。一阵暴雨,山洪咆哮;一股大风,土雾弥漫。几十年之后,黄土高原上的合水县,森林覆盖率竟达到了68.37%。夏天,行进在合水的乡村公路上,处处浓荫遮蔽,宛如穿行在林海之中;即便在肃杀萧条的秋冬季节,道路两旁的农家院落,绿色栏杆围挡,房前屋后清爽利落,一派宁静祥和,直让故乡的游子心生恍惚:这还是我曾经拼尽全力想要逃离的家乡吗?

  合水的城美,乡也美,城乡美美与共,各美其美,这不正是合水这个县名所蕴含的意思吗?

  合水是我的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从17岁离开家乡,至今已经40余年了。离家时,少年意气,再回首,满头华发。

  40余年,我离故乡很近,仿佛又很远。离开家乡之后,从上学和工作之地,每年总要往返故乡几趟。即使父母去世以后,每逢清明、十一、春节这样的日子,总要回到故乡,跪倒在故乡的土地上,我与故乡血脉相连。成年以后,我没有在故乡工作生活过,对故乡没有任何的回报,即便是我所擅长的文字,也没有一篇是专门献给故乡的,对故乡总是心怀歉疚。写这篇短文,是对故乡的深情回望,也算是还一点心债,给自己一点慰藉罢了。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