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美文摘编

阅读的力量

2023-11-17 09:00 来源:陇东报

  □ 贾建成

  阅读是隐形的拐杖,它可以支撑人们走过泥泞和坎坷;阅读也是隐形的翅膀,能带你遨游生命的辽阔和蔚蓝。阅读的力量是神奇的,它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让人忘记病痛或磨难,自由徜徉在生命世界里,享受或创造出彩的生活。在我们身边,只要留心,就能捕捉到这样的例子。

  周日去图书馆读书,忽然,走廊里传来清脆的撞击声,我一时有点诧异,直到声音越来越近,我才发现原来是一位老者拄着双拐走了进来,那声音来自拐杖与地板的撞击。只见他艰难地走到书架前,取了两本《飞天》杂志,然后放好拐杖,在离我很近的书桌前坐了下来。书架上的杂志很多,他只选了《飞天》,我很好奇。看他那专注的样子,难道是文学发烧友?看到这样的画面,我悄悄绕到他的身后来了个偷拍,并主动跟他搭讪:“您也喜欢文学?”老者说:“喜欢。”等了一会儿,我见他阅读的是诗歌栏目,我好奇地问:“您也喜欢诗歌?”老者说:“我原来什么都看,现在只喜欢看诗歌了。”我接着问:“您喜欢《飞天》吗?”他说:“喜欢,每次来都读《飞天》。”“那您自己写吗?”老者的回答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他回答说:“偶尔写一点,平常没事的话,看一看,写一写,时间就过得很快。”

  后来了解到,老者已年近八旬,40年前,他的右腿患病,做了截肢手术,安装了假肢。老人告诉我,他是坐电动轮椅来图书馆的,而且每月都要来几次。我觉得这是《飞天》的幸事,也是文学的幸事。文学书籍有人读,本身就是一件好事,说明老者心里有一份寄托,有一份念想。他虽然行动不便,文学却能带他游遍大好河山,知晓世间的精彩与沧桑,品味其中的甘甜,让干渴的心灵得以滋润,想自己所要的,读自己喜欢的,补充能量,抵抗病痛,这不是很好的晚年生活吗?

  我又想起2019年3月的一天,陇东打工文学社搞了一场春风行动。由社长高自刚带领,一行8人驱车前往泾川县荔堡乡、镇原县上肖镇看望杜志峰和马芸两位文友,给他俩送去了书籍、电脑、字画等物品,鼓励他们战胜疾病,树立生活的信心,在文学创作上再接再厉。当亲身感受到他们与病魔抗争的坚定意志和乐观向上的心态,我们心里有着深深地感动。

  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杜志峰,是名副其实从轮椅上走出来的诗人。16岁时,因为一场意外疾病,导致他身体高位截瘫,全身上下除了僵硬的手指能够勉强握得住笔外,他的身体瘫软到几乎难以坐立起来,上下炕都要父母的帮助,每天只能靠轮椅在院内移动,写作时爬在土坑上书写。杜志峰对文学非常痴迷,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和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并有10多篇(首)作品分别摘取了全国性大奖。他的《我的读书写作生涯》荣获“新世纪、新农村、新农民”全国农民读书一等奖;《读书伴我成长》荣获“讲道德、讲文明”全国农民读书征文三等奖;《我的二十五年读书梦》荣获“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小康农村”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活动二等奖。他的处女作《烛火》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子夜诗会》栏目播出后,还受到著名诗人雷抒雁的高度好评。毫无疑问,正是诗歌这个无形的精神拐杖,使这个不幸的农村青年顽强地生活着,坚持着。尽管用手拿笔都有困难,但他没有放弃他热爱的文学,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笔耕不辍,写出了大量沾着泥土清香的诗歌作品。

  马芸,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小日子正过得红火的时候,2017年,她的丈夫却因意外撒手而去,留下了一双儿女。祸不单行,丈夫去世不到两个月,她又被确诊为癌症,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她不知所措,但生活还得继续。她强忍住泪水,一边下地干活,一边拉扯儿女,在亲朋好友的鼓励和帮助下,她又拾起学生时代的文学梦,这似乎是一根救命的稻草,读书写作成了她生活的常态,也使她慢慢平静下来,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一点一滴,用文字抒发对家庭、对儿女、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琐事很多,但她的写作始终没有停歇,而且一边化疗、放疗,一边坚持读书和创作。今年7月,她把多年来创作的诗歌、散文作品,精心修改润色,出版了她人生的第一本诗文集《岁月留痕》,这对她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岁月留痕》是一部与病魔抗争的心路历程的写照,也是对人生、对命运的深刻思考,作为一名普通农村妇女,马芸既能接受现实,苦熬难关,又能走出低谷,创造人生的价值,这本身就是一个生命奇迹。

  与我们同去的还有李玉娟女士,号称“阳光天使”。她的双腿也有病,要靠助行器行走,但她自告奋勇地参加了这次春风行动。她没有被生活和病痛压倒,而是一边积极治疗,一边努力自学,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随后又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曾被庆阳市文明办授予2017年度优秀志愿者称号。活动当天,她给杜志峰赠送了书籍,还进行了心理咨询和辅导,我们走了一路,她没有喊一个累字。我赞叹她内心世界的强大,不但能战胜自己,还能伸出援手帮助他人。人间有情,大爱无痕,看着发生在眼前的故事,让我动容和敬佩。

  我常常在想,面对身体的残疾、心灵的创伤、生活的挫折、贫困的折磨,他们真不知是怎样熬过来的,换作自己能做到吗?正是诗歌具有这种无法替代的生命力和亲和力,才使受难者从困境中走出来。我也慢慢明白,他们心中有梦,有一颗向善向美的心,文学对他们来说,已不是一种爱好,也不是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一种前行的动力、精神的寄托。诗歌这无形的盾牌,抵挡着病痛和衰老,甚至延续着他们的生命。诗能疗伤,这种功能不容置疑,尽管不会给他们带来富足,却能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一座金山。他们之所以乐观向上,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读书,广泛的阅读,从书海中汲取营养,化作前行的动力,重新荡起生活的风帆,迎接崭新的一天,这是何等的人生气象和风景。

  阅读是一座熔炉,冶炼着灵魂和肉体,直至凤凰涅槃,才会有巨大的能量,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生活的诸多不幸和磨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