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化的新诠释
杨光祖
在刘强众多的学术著作中,《〈世说新语〉通识》可以说是颇有特色的。在后记中,他坦言因为不是学术著作,所以就写得比较轻松。大概正是这种心境,才让此书有魏晋清谈之风。我用两天时间,读完全书,中间还穿插重读骆玉明的《世说新语精读》,两本书都给我很大的阅读享受和不同的审美感。
骆玉明是我很喜欢的学者,他讲的魏晋文学和《世说新语精读》,都深得我心。所以,看到刘强的《〈世说新语〉通识》,就感觉在骆玉明后,再写这样的书籍,难度是很大的。但当我细读一遍之后,感觉两人对《世说新语》的解读,还是同中有异,刘强不愧研究《世说新语》多年,对文献的熟悉,自是一般人难以企及。而且,由于他深厚的儒学造诣,使得他的解读,不乏新意。
刘强在后记中说,自己对《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的解读,可能与前贤和时贤稍有不同。这一点,正是此书的优点。比如,他对魏晋玄学的诠释,就颇有新意。他认为,魏晋玄学,不仅仅是老庄之学,“而是儒道互补、礼玄双修的‘辨异玄同’之学。”这个观点可以说贯穿始终,也使得该书某种程度上后出转精,显示了作者的学养和识见。当然,书中“旁逸斜出”,讨论了我所深喜的陶渊明,而且篇幅不小。他说:“在我看来,陶公才是魏晋风度的集大成者。”
《世说新语精读》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讲法,文字雅致,识见明达,才情过人,切合原著风格,是一部很好的入门读物。该书细分为十三讲,基本涵括了《世说新语》。以此卷“精读”,配合原著,几乎就是珠联璧合。
刘强的《〈世说新语〉通识》,则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更适合年轻人阅读,一是用词,很新潮,包括电影用语,经常古今打通,让人有穿越之感;二是用新理论重新解读《世说新语》,比如叙述学。他提出《世说新语》的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叙事单位,成为独特的“立体志人法”,倒颇新人耳目。在具体的章节安排上,他条分缕析,让本来很费解的问题,变得非常清晰,这大概也是他多年演讲的功夫。比如,他讲魏晋风度,就分了七节:容止之风、服药之风、饮酒之风、任诞之风、雅量之风、隐逸之风、艺术之风。
刘强是新儒家,他谈《论语》、儒家,难免代入感过强,且又成名过早,言谈之间,顾盼自雄,气势逼人。我一直奇怪,他是怎么把儒家研究和魏晋风度,很好结合在一起的?不过,刘强不同于一般的新儒家,他的视野是开阔的。《〈世说新语〉通识》颇有打通古今,兼容中外之特色,很多表述,不乏后现代之风。
说起魏晋风度,可惜的是,当年的清谈,除了一些比较短小的保留在《世说新语》,长篇大论的辩论,基本都没有流传下来。有一次,孙盛与殷浩“共论”,二人都是当时的清谈名家,“善理义”。《世说新语》记载,“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这不仅可看出时间之长,也呈现了论辩之烈,甚至到达了激辩的程度,“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作者全用白描,令人如在现场,不胜向往。可惜,双方究竟说了些什么,也是一个字都没有。当年编撰者,或者参与者,为什么不把这些长篇清谈,甚至彻夜清谈的论辩文字,都写存下来呢?那样的话,我们就有《理想国》那样的论辩著作了。
1927年,鲁迅曾在广州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时年四十六岁。这是一次著名的演讲,以后谈魏晋风度的学者,都难以逃过。骆玉明、刘强讨论《世说新语》的著作中,也多次引用鲁迅的观点,多为赞同。可见英雄所见略同。骆玉明的《世说新语精读》,单看目录,就知道深受鲁迅这个演讲的巨大影响。
刘强是《世说新语》专家,多年致力于“世说学”,已经出版著作多部,对《世说新语》相关文献、研究史等极为谙熟,因此在该书中,专辟一章,“世说学”:经典的形成与影响,娓娓道来,看似清晰,却非有深厚学养者不能为。
(《〈世说新语〉通识》,刘强著,中华书局出版)
- 2024-01-02“太阳是一颗种子”——寻找遗失的可可托海
- 2023-12-26记录中原故土的变迁与乡愁(创作谈)
- 2023-12-25《花镜》:四百年前的种花“秘籍”
- 2023-12-22人心之花在四时之外绽放——评朱良志新作《四时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