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甘版图书

空洞的心

2024-05-20 09: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工作上瘾?运动成瘾?等待你的探索与疗愈

  书封

  “成瘾”可能来自烟、酒、网络游戏,还可能藏匿在工作、购物、健身、饮食等看似更无害、更日常化甚至看起来更积极的行为当中。

  试想你有位朋友:他在自己专业领域内成绩亮眼,工作能力超强还超有责任感,是“社会顶层受人尊重的工作狂”;他还是古典音乐“发烧友”,最爱在唱片店收集CD……然而这个看起来优秀自律、兴趣高雅、“技能满点”的人,他与你吐露心声时却说努力工作、热爱音乐都令自己痛苦纠结,广受外界赞誉更使他深感孤立无援,你会觉得这不过是玩笑话,还是会理解他的处境?

  一名“工作成瘾者”以及“古典音乐唱片的强迫性购物患者”——这就是加博尔·马泰医生,也是《空洞的心:成瘾的真相与疗愈》作者对自我作出的诊断。他在书中详述自己收集唱片的“高雅爱好”其实是种“无法克制的狂热冲动”,面对心仪的CD“如果无法获得就会感到空虚和匮乏”,获得了却又会“充满负罪感”并开始“自我贬低、悲观、负面评论自己”;对昂贵唱片的强迫性消费已严重影响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他选择通过超高强度的工作来排解来自内心、家庭及个人开销方面的巨大压力,长此以往他也会身心俱疲……

  别人只看到喜欢音乐、工作负责的“马泰博士”,可“患者马泰”在成瘾中循环往复却不被理解。这种挣扎既是他,也是诸多已知或潜在成瘾者的痛苦。马泰博士以自己为典型病例,分析自身成长及成瘾经历,从个体心理、神经科学等多方位视角辨析“成瘾”与“热爱”“激情”的细微差别,如半自传般的患者自述兼具客观性与人情味,令人耳目一新。

  基于几十年来的成瘾心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马泰博士更关注患者本身如芦苇般摇摆的心理意志——对成瘾行为的依赖又惧怕,厌恶又羞耻。他始终认为,救赎成瘾患者需要本人、家人朋友、医护人员乃至整个社会在认知层面的理解和包容。因此,《空洞的心》创新性地从人文关怀视角出发,谈论“成瘾”的当代内涵与外延——它可能来自烟、酒、网络游戏,还可能藏匿在工作、购物、健身、饮食等看似更无害、更日常化甚至看起来更积极的行为当中。

  对自身近乎苛求的学习工作规划、以缓解压力为由的冲动消费或强迫性购物、严格遵循的运动健身及饮食要求、对外界评价的高度关注乃至奋力追逐……尽管这些行为的社会评价可能很高,却都可能是成瘾的迹象。《空洞的心》提醒读者,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个体普遍承受着更多来自外界或内在自我的压力刺激,类似成瘾的不良心理状态消磨人身心健康却往往更难觉察。

  就以运动健康为例,当“自律”“养生”成为社交媒体高频词,“运动成瘾”现象在年轻群体中悄然出现——当个体“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产生了心理、生理依赖,为了运动而运动”甚至演变为负担,个体身心压力反而更大、摆脱不得。在社交媒体上,有人因容貌焦虑导致运动成瘾,“极度自律”却最终带来焦虑抑郁、厌食暴食;也有人在高强度工作后依赖健身释放工作压力,反而导致身体机能受损甚至过劳猝死……事实表明,成瘾行为刺激人体分泌的多巴胺、内啡肽确实能给人带来短期愉悦和快感,却在长期损害着身心健康——即便很多行为看似积极,但错误的认知及行为模式却会给个体带来痛苦和伤害。

  那么,我们该如何分辨自己的行为是出于热爱、激情还是成瘾?书中抛出几个问题:你的行为是否会伤害自己或他人?如果造成伤害了,你愿意停下来吗?在“实现自己的激情”后,你离你爱的人更近还是更远?你“成为真正的自己”抑或是感觉更空虚……当你“无法放弃或者做的时候还总保证会戒”,那就可能是上瘾了。但不必过度焦虑恐惧,我们完全可以“对它保持警觉和耐心,以心平气和的方式对待它”,认知成瘾的真相就是开启自我疗愈最重要的一环。作者进一步指出,成瘾其实是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心理现象”,大众不必将其妖魔化、邪恶化;每个人都可以把握成瘾心理的实质,在“广泛而微妙的连续谱系中定位自己”。

  因此,即便没有成瘾行为,但当焦虑、空虚、倦怠等负面情绪在生活中频频出现,我们也需要思考:自己是否过度依赖外界的“关注、认可或爱”来改善自身情绪,也更容易“吸收他人身上的焦虑,并在自己内心制造巨大的焦虑”?这可能由于“自我调节能力的缺乏”,也是“易成瘾人格”的一种表现。

  书中用丰富的案例展开论证,通过解读各种病例及其所处社会环境总结个体心理状态的特性与共性,引导大众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心理现象”并进行自我疗愈,同时详述了正念认知、自我干预等方法以切实帮助读者预防或摆脱成瘾困扰,更尝试教会大众去认可自身能力与价值、主动欣赏并悦纳自己。

  如今,“情绪稳定”“内核强大”越发成为焦虑社会环境下的宝贵品质,马泰博士则从“成瘾”的专业视角出发检视内心,引导我们向内探索情绪价值,“在面对生活的挑战、困难、失望或是满足时,无须依赖于他人的回应、外界的活动或物质的帮助,来让自己好受一些”。“空洞的心”并不可怕,我们完全可以找到“维护真实自我”的勇气,“当我们可以开放地面对内心的真相时,我们也就能为他人的疗愈提供安全空间”。

  当更多人能够主动“向内”认知、探索自我时,也就能够更多地“向外”去宽慰、包容他人。我们可以想象并期待,随着大众对“成瘾”的认知逐步走向客观深入,松弛且包容的大环境也将保护更多焦虑不安的心灵,守护它们逐渐变得成熟坚强。

  陈之琪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