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神圣叙事与日常生活的建构》
原标题:荐书|《神圣叙事与日常生活的建构》
内容简介
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民俗,和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创世神话、射日神话、治水神话等,是我们的启蒙读物;端午节的粽子龙舟、中秋节的兔子、春节的鞭炮等,是每年必不可少的象征和仪式;二十四节气以简驭繁,如此明晰;西王母、昆仑山、《山海经》,为历代小说提供了原型。这些神话、传说、仪式行为如何产生?如何体现中华民族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塑造?在本书里,能找到答案。
自序
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一首抒情诗《在柔媚的湛蓝中》中说:“人生充满劳作,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人生的“诗意”并非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而是源自人类心灵的创造。人们创造了神话传说、时令风俗,用神圣性的叙事和象征性的节日仪式行为使自己从自然性存在上升为文化性存在,而心灵由此进入文化生活“诗意”的纯粹与宁静。神话传说和节日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揭示这些文化事项与人类生存境遇的关系,以彰显生活的意义。
全书所收文章有两组。一组是关于神话与历史,即神圣叙事的论文;另一组是关于传统节日的论文。
这些神话论文回溯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神话学的学术史以及研究现状,书中指出:由于中国文化语境与西方文化语境存在差异,研究中国神话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神话概念。否则,我们就可能再次坠入“中国神话历史化”的陷阱,丧失中国神圣叙事的本相,也就无从理解中国神话的意义。神话是古人心目中的历史,为人们提供信仰的证明,提供关于宇宙起源、世界面貌、人类起源、文化起源和政治制度起源的解释,并最终使人类自己获得神圣性——成为万物之灵长。我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于中国古典神话的考证与分析,从《山海经》、西王母、昆仑山、日月神话、鲧禹治水,到兔子神话、人祭传说等等。最后全面解读中国古典神话的文化意义。神话虽然以神的存在为前提,但最后肯定了人自身的神圣性,为人类的文化性存在提供了可能性。
神话传说作为神圣叙事,只是在语言层面建构了人类生活的神圣性;而节日风俗则是实在的行为。这种模式化象征化的行为也是人类的建构,以使人类现实生活获得精神意义。节日风俗的基础是关于时间性质的想象与建构。人们将地球上的自然时间用历法制度加以分割,给不同时刻赋予不同的涵义,并采取相应的象征性行为,从而实现日常生活的美化与意义的建构。春节是传统历法的开端,它的设定是古代天文历法学的完美体现。春节各项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伦关系和完美道德的追求,体现着科学性、神圣性和艺术性。本书也分析了端午节、七夕节和二十四节气的相关风俗。上述研究证明,中国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社会功能。(陈连山)
作者简介
陈连山,1963年生于河南洛阳。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1985—1987年,任教于河南大学中文系。1990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
- 2024-07-22随荣新江寻找敦煌的吉光片羽
- 2024-07-19跨越时空寻找敦煌
- 2024-07-11山水间的诗意栖居
- 2024-07-09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推出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