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美文摘编

船船相拥 连缀成桥

2024-08-13 09:1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原标题:船船相拥 连缀成桥

  作者:黄佳纯

  《湘子桥畔:乡书乡音乡情》(广东人民出版社)在体裁上确立为长篇历史文化散文,融历史真实与诗意叙述为一体,采用双线并置的写作手法,将潮汕数百年的历史浓缩于个体的生命轨迹之中,记录远渡重洋的华侨、投身革命的青年和努力打拼的企业家等潮人的真实故事。同时,该书选取“湘子桥”作为潮州文化的核心地标,结合“红头船”“樟林古港”“牌坊街”等经典意象构成意象群,埋下叙述的隐线,在个体命运与历史洪流的交织中书写文化发展的壮阔篇章。

  湘子桥形断意连,渡己渡人,是统领全书的核心意象。湘子桥,又称广济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由梭船接续,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在第一章“湘子桥,渡己渡众之舟”中,作者汪泉精准把握湘子桥形断意连的形象特征和渡己渡人的价值功用,在后文叙事的隐喻线上不断塑造并深化这一意象,形成潮州文化的核心象征:船船相拥,便是渡己渡人之桥。湘子桥象征着为民谋利的历任潮州官员,象征着心系家国的海外潮人,更象征着历久弥新的潮州文化。

  “梦幻般的一座桥,渡平民百姓的梦想,渡千古流传的官声。”南宋时期,从太守曾汪的倡议到东西二十三洲的落成,九任官员接续造桥,如船相连,建起一座属于百姓的文化殿堂,他们赓续不断的精神化为潮州特有的文化之一,湘子桥的修建历史同时也是潮州文化积淀的历程。到了近代,湘子桥又似“身在异国,心系韩江”的海外侨胞,他们有着似断实连的乡音乡情,在革命抗战时期如船相拥,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连缀成桥。及至当代,三环集团董事长张万镇将陶瓷应用到电子材料领域,暗渡新时代潮州文化,湘子桥孕育的文化血脉仍在当代潮人身上流淌。

  接续湘子桥的渡人使命,红头船承载着海外潮人团结奋进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沿着以湘子桥为核心的潮州文化脉络,自第二章始,作者将视点移至“红头船”这一经典意象,选取多位潮籍侨胞的故事,再现潮州文化在时代风云之下的赓续。自樟林古港起航,红头船载着一批又一批潮人向海外进发,助他们艰苦创业,寻觅新生,向外传播中华文明和潮汕文化,又运送乡书“侨批”回乡,传递海外潮人的浓厚乡情,以侨汇反哺家乡。前有红头船船主蔡家泰分期租赁船只给同乡,以恤免之道免去遭厄遇险者的债务,后有水客陈云腾以信义为本,为同乡运送侨批,创立陈四合批局,更有抗战期间,暹罗中华总商会主席蚁光炎办报发声,带头捐赠物资,呼吁广大侨胞参与抗战救国。乘红头船劈波斩浪,潮人渡己向外,而后再渡他人。

  作为全书最后一个经典意象,“牌坊街”预示潮州文化的赓续,恰似湘子桥上梭船的相拥。相传,牌坊街可上溯唐宋。一代又一代潮人薪火相传,不忘传统,将韩愈、陈尧佐、林大钦等有突出成就者的名字镌刻于石牌坊,置于头顶,足以见其对文化的尊崇。牌坊街承载过去,连接古今,成为潮人走向未来的指引。

  船船相拥,便是桥。梭船的接续,连成广济百粤之民的湘子桥;红头船的航行,造就海外潮人与祖国相连的血脉之桥;牌坊街的相传,高举传统文化旗帜,筑起继承传统、走向未来的文化之桥。《湘子桥畔:乡书乡音乡情》再现潮州文化“输出、归来、反哺”的历史进程,蕴含着船与桥的辩证哲思,热情褒扬了团结奋进、敢于担当、赓续创新的潮州精神。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