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书评

在生活里捕捉文学语言

2024-10-14 09:1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原标题:在生活里捕捉文学语言

  【改进文风大家谈】

  作者:李佩甫(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曾获茅盾文学奖)

  每当思维枯竭,语言苍白,写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会放下笔,背上包,到乡村走一走,去“靠一靠”情绪、接一接地气。站在乡村的夜空下,望着满天的繁星,无尽的田野,独自走走,听一听人们的闲谈,沾一些植物的气息。

  有时,我也会到一些建筑工地上转一转。记得20世纪八十年代,常见一群一群的农民工,坐在马路牙子上,手里捧着碗,看城里人跳广场舞;九十年代,乡下也开始跳广场舞了,场院竟也有了一些健身的器材。八十年代,乡人见了面,问候语是:吃了吗?现在的乡人见面的问候语是:加你还是加我(微信)?……是呀,日子比树叶还稠,时代在变化之中,人们的语言也在变化之中。当然,这些都是表层的变化,细细琢磨,人们的精神状态不也正在变化吗?

  作家是生活在大地上的植物,我们的写作离不开自己最熟悉的土壤,只有深入书写自己熟悉的领地,才能游刃有余。平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精神家园,也是我的写作领地。我用了对生活几十年的积累,才终于找到了写作方向——平原。首先是我家乡一两个县,后来是三五个县,再后来变成了心中浸泡之后再造的平原。有一次写作,我写了8万字,又全删掉了,觉得没有找到语言情绪的行走方向。于是,我回到乡下住了3个月,重温过去,以唤醒脑海中对土地的记忆和感觉。最终,我找到了更准确、更生动的表达方式。

  我以为,改进文风,对一个文学工作者来说,首先是要深入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之中捕捉一个时代语言的温度和行进方向。我的体会是,深入生活是为了认识生活。只有深入生活之中,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本质,于是就有了认知方式和思维角度的改变,也就有了文风的转变。只有坚持深入生活,深入人民群众之中,俯下身,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才能写出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3日 01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