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前沿观点

上海辞书出版社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24-10-21 17:2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原标题:上海辞书出版社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秦志华 童力军

  上海辞书出版社(以下简称辞书社)成立于1958年,前身是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是我国最重要的工具书出版机构之一,主要出版综合性辞典、语文词典、专科辞典以及手册、年鉴等。60多年来,辞书社先后承担了《辞海》《汉语大词典》《大辞海》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编纂出版了《经济大辞典》《法学大辞典》《哲学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等一系列权威工具书,推出了以《唐诗鉴赏辞典》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为传承文明、传播知识、服务学术作出重要贡献。

  2016年10月,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以下简称世纪出版集团)统筹下,辞书社启动综合改革,通过调整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生产流程等措施,完成了与辞海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编纂处、中西书局的整合重组,形成了以工具书编纂出版为龙头、学术出版与文献整理为两翼、数字化转型为突破方向的发展战略。

  2017年以来,辞书社持续攻坚克难,不断砥砺奋进,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出版数字化发展道路,推出了一批深受用户欢迎的数字产品,打造了一支内容、技术融合的涵盖生产、管理、运营、销售的专业队伍。2023年辞书社数字出版业务实现双效提升,数字出版收入占年度总营收的15%以上,同时还获得“科技应用示范单位”“出版融合发展特色示范单位”等称号,出版融合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上海辞书出版社入选2023年度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单位遴选推荐计划“出版融合发展特色示范单位”

  本版图片均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提供

  数字化工作回顾

  辞书社是国内较早探索出版数字化的出版社,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发了《儿童辞海》光盘版以及《辞海》综合查询系统(内网数据库);2010年3月联合世纪创荣推出的“辞海悦读器”是我国大型辞书的第一款便携式数字阅读器。长期以来,辞书社一直努力探索出版数字化发展的不同路径:通过内容输出的方式,授权同方知网开发《汉语大词典》数据库,授权网易“有道词典”收录《现代汉语大词典》等;采取自行设计数字产品并委托技术公司开发的模式,先后推出了《辞海》历版数据库、《大辞海》数据库等。但由于市场开拓、产品升级、品牌运营、队伍建设等因素的制约,始终未能形成持续有效的数字化发展路径。

  2015年4月《辞海》(第七版)编纂出版工作大会上,主编陈至立要求同步开发建设《辞海》网络版,并明确了“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总原则。由此,辞书社的数字化出版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辞书社2016年制定了《面向知识服务的〈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实施方案,2017年编制了《辞海》网络版建设方案,2018年组建了专门的数字化工作团队。通过3年多持续建设,《辞海》网络版于2020年12月上线试运行,2021年5月正式发布。

  在《辞海》网络版建设开发过程中,如何让优质工具书权威准确的知识更好地占据互联网主阵地,如何应对网络百科和搜索引擎的冲击,实现工具书整体的数字化转型,始终是一项大命题。按照世纪出版集团“分类聚合、平台运营”的数字出版战略,辞书社在实地调研一批互联网公司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建设工具书数据开放平台的设想,即打造以辞书社为主体,以《辞海》网络版为引领,整合世纪出版集团旗下各出版社工具书内容资源,运用互联网行业通行的应用程序接口模式,为用户的在线阅读、学习、搜索多向赋能的开放性知识应用平台。2020年8月上海书展期间,辞书社正式发布了自主开发的聚典数据开放平台。

  此外,辞书社在《汉语大词典》网络版开发、辞海智能词典笔研发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出版融合工作成果

  经过10余年的艰难探索,辞书社逐步形成了以优质知识内容为基础、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核心产品和服务为抓手的数字出版融合发展思路,并推出了一批深受广大用户欢迎的数字产品。

  在产品端,辞书社陆续开发建设了《辞海》网络版(各类通用知识)、《汉语大词典》网络版(古今汉语知识)、“问道国学”APP(古典文学知识)和聚典数据开放平台(各学科拓展知识)等代表性数字产品,其中“问道国学”APP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网络出版物提名奖,聚典数据开放平台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22年度数字出版优质平台遴选推荐计划。

  在后台端,目前辞书社已建设完成协同编纂、资源管理、内容审核、运维支持等四大业务系统。协同编纂系统在流程上从计划制定、跟踪提醒、历史追踪、统计分析等方面对编纂过程进行全视角管理,并通过人机结合方式,实现计算机辅助性的自动化分析处理,有效提升内容质量和生产效率;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入库各类数字资源的全面共享,为前端产品的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内容审核系统基于可扩展的BPM框架,实例化审核流程,分派审核任务,支持各类型数据的多层级审核;运维支持系统使用跨平台度量分析和可视化工具构建态势感知动态大屏,不间断分析数字产品运行情况,为产品的运营和迭代提供决策依据。下面介绍几款代表性产品:

  《辞海》网络版

  《辞海》网络版包括网页版、APP版和微信版,是数字时代的综合性知识服务平台。在汉语字词知识方面,网络版不仅为汉字配置拼音、读音、笔顺、笔画、部首、结构、释义、组词等基础信息,同时还呈现了从甲骨文到小篆的古文字形体源流,并集合历代名家的五体书法单字,可基本满足用户汉字学习的各类需求。在百科知识方面,用户不仅能获得词条的权威释义,还可结合图片、音频、视频、3D模型等多媒体内容,更丰富、直观地了解词条内容,并可在推荐阅读和延伸阅读栏目中查看相关知识点,在网络版首页查询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提供权威内容支持的名词术语。通过推荐词条形成的知识导图,以及由相关词条聚合而成的万国志、地方志、人物志和“百年党史”等专题板块,网络版也可以实现从词条的被动查检到知识的系统学习。

  《辞海》网络版于2020年12月上线试运行,2021年5月27日正式发布,成为我国第一部走向互联网的大型综合性辞书。之后又于2022年和2023年进行了两次大版本的内容增补、技术升级,数次小版本的功能更新。截至2024年9月底,购买、试用网络版的机构用户超过500家,累计为几百万用户提供了数亿次的知识查检服务。网络版还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全面对接,并与上海教育信息化平台、中国搜索等展开合作,通过输出《辞海》优质内容,以多路径、多场景的方式进入互联网主阵地,为线上的知识检索、教育学习、文化生活等赋能,进一步扩大了《辞海》的传播力、影响力和辐射面。

  《辞海》网络版还先后入选《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项目和中宣部《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工程项目、《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

  聚典数据开放平台

  聚典数据开放平台(以下简称聚典平台)是一款创新型互联网知识数据服务产品,由世纪出版集团规划设计、辞书社研发运营。聚典平台以《辞海》《汉语大词典》等为核心内容,并聚合其他优质内容资源,融合广泛的应用场景,通过技术集成创新,有效整合产业链相关方,“屏幕取词查检,释义即刻呈现”的服务方式基本解决了用户在线阅读即时知识查检的痛点。

  聚典平台的核心逻辑是:优选并整合权威的语词、百科等各类工具书资源,将其内容颗粒化加工后形成一个系统、开放的“云上数据仓库”;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与数字阅读、新闻、搜索等各类应用无缝对接,用户仅需在当前阅读界面选词,从数据仓库调取的释义即刻呈现,将知识查检无障碍、不中断地融于阅读、学习过程;聚典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及时分析用户使用情况,不断增补完善内容,持续提升用户体验;根据合作方调用次数和覆盖规模,聚典平台实行阶梯式计费。

  聚典平台于2020年8月上线后,受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广泛认可,对接合作全面展开。目前聚典平台汇聚了近200种优质工具书、500多万词条、近9亿字的数据内容;合作机构超50家,主要涵盖四大领域,即以微信读书、掌阅、得到等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平台,以“学习强国”、沪学习等为代表的学习平台,以百度、中国搜索、搜狗、360等为代表的搜索引擎,以澎湃、新民、上观等为代表的新闻资讯平台。截至2024年9月底,聚典平台的总调用数已超15亿次,日访问超160万次,月活用户数超660万,已打造成为一个内容数据量大、覆盖学科完备、服务场景广泛的工具书数据开放平台。

  聚典平台先后入选《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项目和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评选的2020—2021年度数字出版“优秀品牌”、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22年度数字出版优质平台遴选推荐计划、《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特大型汉语语文词典。第一版收录词条37.5万,计5000万字,规模宏大、释义准确、义项齐备、资料翔实,反映了数千年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整体面貌。出版后,以其权威性和实用性,受到各界广泛赞誉,影响深远,曾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权威工具书、联合国汉语翻译指定工作用书。

  因《汉语大词典》收录汉语词汇数量大、质量高,成为互联网时代受到侵权较为严重的汉语语文工具书。为此,辞书社从2017年开始,一方面大力开展《汉语大词典》的网络维权工作,另一方面启动《汉语大词典》的数字化工作。2019年和2020年先后推出了《汉语大词典》数据库和APP等数字产品,以《汉语大词典》(第一版)的全部内容为基础,并提供多种方便快捷的查询方式,增加多种特色功能,方便全球用户进行汉语字词的查检与学习。

  辞海智能词典笔

  为了更好地适应用户在纸质阅读过程中的快速查检需求,辞书社经过数年设计研发,于2022年9月推出辞海智能词典笔。词典笔充分依托聚典平台积累的海量内容资源,将1.6亿字装进一支词典笔,内置词条达到了300余万条,收录了《辞海》(第七版)和《大辞海》《汉语大词典》《英汉大词典》《世纪汉英大词典》等国家级标志性工具书,整合《现代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同义词、反义词大词典》等精品工具书,让用户每次都能够查有所得。同时,词典笔实现扫读结果1秒呈现,并融合数字智能技术,集扫描查询、语音助手、听力练习、语音翻译、口语测评、数码录音、生词本、文本摘抄等八大功能于一体,实现一笔多用。

  《辞海》网络版3.0于2024年3月1日全新上线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

  辞海智能词典笔

  出版融合工作经验总结

  守正创新 打造精品

  突出价值引领

  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高度,敢为人先,勇于突破。辞书社的数字化工作,始终以优质内容生产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深刻把握数字出版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技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以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加强内容知识和数据资源的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不断提升知识数字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以《辞海》网络版的内容建设为例,首先是以《辞海》(第七版)纸质版的所有内容为基础,对于为丰富网络版功能而配置的新增内容,均由各领域的权威专家负责,如词目拼音标注工作由鲁东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承担,汉字源流的梳理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教授刘志基牵头,单字五体书法的选配由浙江大学教授陈振濂的团队负责,且均经严格的编辑三审,其中知识导图的建构,更是组织全社上百位编辑进行了集中审核。

  开放合作 互利共赢

  构建服务新生态

  以我为主,推动产业链和生态圈的协同共进。与以往数字出版平台大都采用B2B、B2C等商业模式不同,聚典平台采取的是BBC运营模式,即在商务流上是B2B模式,而在数据流上是B2C模式。该模式很好地解决了用户在数字阅读过程中的痛点,同时又很好地平衡了各方利益,C端用户无需付费便可享受聚典平台的优质内容资源服务,B端客户向平台付费以获得增值服务,在增加其产品用户黏性的同时,也减轻了自身的数据加工和技术开发工作。聚典平台不仅在总体上创造出增量价值,更通过制度的设计很好地平衡了增量价值的合理分配,让各方都分享到其中的一部分,从而调动了各方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需求导向 产品思维

  聚焦知识服务运营

  以市场化手段整合优质工具书内容资源,逐步形成“内容+关系”“用户+服务”的产品思维。辞书社的数字内容建设始终坚持系统导向、质优导向和需求导向,不仅系统收录字、词、百科的知识,做到古今兼收、中外并蓄,更保持一贯的权威性、准确性,让用户既能“有问必应”,也能“有应必准”,同时加强对用户行为的分析,明确用户需求的优先等级,分层分类推进内容建设。按照上述原则,辞书社采取市场化方式对世纪出版集团内外的优质工具书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了工具书整体解决方案,解决了垂直领域数字化转型内容资源不足的问题。在自有平台应用推广、第三方平台运营、新媒体运营、会员服务等方面加强创新和实践,不断提升产品运营与知识服务水平。

  技术先行 团队融合

  打好改革创新仗

  坚持打造专业数字团队来提升技术和服务能力,努力成为更具成长性和竞争力的出版融合发展特色示范单位。辞书社于2017年年初成立数字出版中心。7年来,中心已成长为拥有内容、技术、运营、销售等4个部门共30多人的团队,目前为聚典平台和《辞海》网络版等产品的日常管理、系统服务、产品迭代和运营销售提供支撑。同时,辞书社重视从顶层设计上优化管理,制定完善的相关工作办法和实施意见,运用科学的论证决策机制、奖惩考核机制和统筹调度机制。高质量的队伍建设和持续性的能力提升,为辞书社的数字化转型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为下一步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一段时间,辞书社将主要围绕3个方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出版融合发展。一是组织实施《辞海》网络版提升计划,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知识体系和知识服务体系;二是不断拓展聚典平台的应用场景,实现为阅读赋能、为学习赋能、为搜索赋能、为写作赋能的愿景;三是立足自身内容优势,对接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新型知识审校工具,努力打造出版业的新质生产力。辞书社将秉承“开放、创新、包容”的态度,以数字化融合出版的新作为,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秦志华系上海辞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作者童力军系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辑)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