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携手托起“梦想之翼”
原标题:家校社携手托起“梦想之翼”
光明日报记者 刘博超
编者按
社会协同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特质之一。对于教育而言,社会协同力既包括汇聚社会各界力量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也包括通过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社会各界更好协同、形成合力。
本期,我们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教育发展中的推进与成效,共同求解一个人人关心的问题:如何汇聚各方力量,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日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 提出要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早在1952年,教育部便在文件中将“家校(园)合作”作为办园治校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这一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效果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训。王正摄/光明图片
1.打造家校共育空间
在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的校园里,“三分地”家庭菜地计划实施已有一年。谈起实施之初的场景,校长曹君津津乐道:“68块家庭菜地虽然在校园里,但不是老师带着学生种,而是家校共建,以家庭为单位来管护。招募计划发布后,家长参与热情极高,200多个家庭报名,最终通过摇号加公证确定了每块菜地的归属。”
对于菜地,学校不提供托管,仅提供水源和工具收纳屋。一位位家长带着孩子,在农事劳作中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别样的种植经历让孩子明白:一切生活经验都是从无到有,从实践中来的。
“这‘三分地’可不简单,那是亲子教育的新阵地,在这里,可以全员参与创造新的家庭生活。”曹君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收获了种菜经验,得到了价值评估。即使蔬菜收成不好,也可以让孩子明白,不成功是生活的常态,要学会接纳和面对结果。这就是过程的教育价值。”
“以前除了家长会等活动,我们很少能走进学校。认领‘家庭菜地’后,现在周末也可以进校。”程女士是该校一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她开心地说,“晚上下班后,也能陪孩子去浇水,碰到老师就会聊几句。学校打开校门,让家校沟通更顺畅了。”
“教育交流随时发生,相互支持的关系才能更紧密。以前我们没找到合适的阵地和载体,家校难免疏离,现在有了打破隔阂、密切交互的可能性。”曹君说。
山东省济宁市社区志愿者为孩子们提供教育服务。新华社发
为了促进家校相互理解,北京市中关村三小除了设立家长开放日外,还开放了一些校内活动和空间,如教师期末阅卷、教研活动、选修课、社团活动、食堂等。家长通过官微预约,每次可安排20~30人入校观摩。在这些活动中,最受家长欢迎的是观摩期末阅卷。观摩的家长每到一个阅卷场地,都会由教研组长详细讲解:试卷的命题原则、命题过程、审核机制、评分标准,以及怎样指导孩子高效复习等。这样的观摩过程,可以让家长既看到老师的专业性,也感受到老师的不易,进而更加理解老师。
社会力量也在促进家校沟通和理解。2019年,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在全国率先推动家校社共育咨询室试点建设,致力于提供精准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解决家庭教育指导“最后一公里”难题。4年来,已从8个区40个咨询室发展到16个区120个咨询室,开展讲座、咨询等活动1.2万余场次,服务学生、家长230余万人次。“这是个很好的探索——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学校主导、社会支持,共同打造育人合力。”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康丽颖认为。
2.社会课堂放飞梦想
9月21日,“弘扬科学家精神,点亮科学梦想”主题活动在北京市八一学校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专程从外地赶来,为同学们讲述自己走上科学道路的心路历程,并在会后接受了“小记者”采访。
“中国科学院始终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通过开展科普工作、打造科普品牌,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引领青少年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未来力量。”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表示。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航空实验小学毗邻中航沈飞集团、中航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该校党总支与沈飞集团党委、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学校所属的牡丹社区党委不断交流,碰撞出“航空+”家校社工作思路。
“航空+”专家课堂、“航空+”家长课堂,让学有专长的身边人为学生带来生动前沿的讲座;“航空+”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开学第一天,师生和家长在沈飞航空博览园唱响《我和我的祖国》;中国航空事业110周年纪念日,学校师生代表来到沈飞集团,与中航集团的专家们共同参加航空科普嘉年华活动,全面了解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成就;3D社团的同学与家长来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3D打印国际研发中心,开启家校研学之旅……
在北京,“百校中小学生科普教育高校行”“百场科普教育讲座”已成为品牌活动。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1所高校的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36个场馆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各个单位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如首都博物馆策划的“读城驿站”学校巡展活动,以“探秘北京中轴线”为主题,以展板的形式走进十几所学校,让学生们不出校园就可以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沿革、申遗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协同育人越来越受重视。”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系主任王海平说,“建设教育强国,社会机构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按照主体划分,既有妇联系统、关工委系统,也包括少年宫、博物馆等机构。社区力量的介入,更增强了全社会共同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托举‘梦想之翼’的力量。”
3.疏通育才用才堵点
在职业教育领域,社会协同力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
“校企协同对职业教育而言意义重大。具体可分为协同人才培养、协同资源建设、协同文化生成三个部分。”长三角产教融合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陈衍说。
“人才培养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需要协同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资源建设方面,二者是共享资源平台的建设主体,体现在信息资源、设施设备、人力资源、项目资源、数字化资源、研发资源等方面。文化生成方面,企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过程和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陈衍介绍。
“部分地方高校推进校企合作之所以进展缓慢,深层原因是其自身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度不高、能力偏弱;部分职业院校之所以难以调动龙头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深层原因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匹配性不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仲尤表示,职业教育应立足国家和区域产业行业发展实际,通过社会协同力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有效激发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形成“产业链”“岗位链”“教育链”“创新链”无缝对接,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合性、匹配性。
陈衍认为,校企之外,社会的作用也不可轻忽。“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区域为节点,以行业为支点,引导和支持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为校企协同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社会是监督者和实施者,社会机构、行业协会等对校企协同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评估,确保校企协同的质量和效益;社会还可以整合各种资源,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促进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技术流通。”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05日 13版)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