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丨《甘肃省档案馆藏名人手迹》
原标题:新书推荐丨《甘肃省档案馆藏名人手迹》
《甘肃省档案馆藏名人手迹》
甘肃省档案馆 编
甘肃省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10月22日,2018年机构改革局馆分设,系省委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参公管理,履行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职能。
本书辑录了明清以来旅居或长期定居甘肃的74位名人的200余幅手札,如明朝的杨继盛,清朝的吴可读,民国的林锡光、施国帧、杨思、邓春膏、马文车、俞方皋、杜斌丞、孙蔚如、朱铎民、牛载坤、王应榆、顾颉刚、陈体诚、杨集瀛、李蒸、张维、张心一、慕寿祺、向达、水梓、张作谋等,他们或在甘肃为官,或暂居甘肃,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手札,包括书信、公文、履历等。作为历史档案,这些手札对于研究明清以来甘肃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甘肃省档案馆秉承古为今用的利用原则,选取馆藏明、清、民国时期莅甘和甘籍的七十余位名人的奏稿、书信等手迹,影印编辑,拟正式出版,以飨读者。
本书中收录的明清奏稿手迹出自两位名人之手:一位是明代嘉靖年间因弹劾权臣严嵩被杀的著名谏臣杨继盛(号椒山),他曾被贬至狄道(今临洮)任典史;另一位是晚清以尸谏震动朝野的皋兰(今兰州)进士吴可读(字柳堂)。杨、吴二人都是著名的忠义之士,都以居官清正廉明、坚守信念、疾恶如仇、不畏权势,“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而闻名天下。
本书中主要收录了民国时期一些莅甘与甘籍名人的手迹。民国肇造,政体变更,但甘肃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建设都落后于内地。冯玉祥国民军入甘后,从甘肃划出宁夏、青海两省。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甘肃进入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东北、华北、华东地区相继沦陷之后,西南、西北地区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国际军事援华物资运抵新疆后,再经由甘肃境内的数千里通道运送前线,兰州作为西北抗战后方的重镇,政治军事地位大为突显。兰州是第八战区司令部驻地,蒋介石曾亲兼该战区司令长官。抗战时期,甘肃的各方面建设空前发展。当时,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兰州设立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创办于 1902 年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西迁,先至西安、汉中,再定址于兰州、改名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晚清兰州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民国年间先后发展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兰州中山大学、甘肃学院,抗战胜利后扩建为国立兰州大学。两校主长校务者多为著名教育家,随校西迁和逃离沦陷区的一大批著名教授在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和甘肃学院(国立兰州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不少著名教授留居兰州,继续服务于甘肃,他们为民国时期甘肃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甘肃自然环境气候地理呈多样性:河西一带的戈壁绿洲农业,依赖祁连山冰川融化雪水形成的内陆河流灌溉,亟待水利工程的修建;甘南一带属于青藏高原边缘,丰富的畜牧业与林业资源有待开发;甘肃中部和陇东一带则是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地带,水土保持与绿化事业急需建设。民国时期,不少我国派往欧美各国著名大学学习水利、农林、畜牧、矿业等专业的一些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归国后来到西北服务于甘肃他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甘肃的水利建设、畜牧业与农业的发展以及水土保持、矿业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中收录手迹的民国甘肃政界首脑及工作人员有:甘肃省主席(省长)林锡光、杨思、王桢、邵力子、薛笃弼、于学忠、贺耀组,甘肃省临时维持委员会委员长孙蔚如,省议会议长张维,甘宁青监察使高一涵,甘宁青监察委员行署主任委员王新令,甘肃行署主任邓宝珊,西北军军长俞方皋,甘肃省政府秘书长杜斌丞,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张治中,财政厅厅长朱镜宙,民政厅厅长王应榆,教育厅厅长赵元贞、水梓、郑通和,建设厅厅长陈体诚、张心一,中国农业银行总稽核、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总经理兼董事长沈君怡,甘肃水利林木公司洮河林场场长叶维熙,甘肃省建设厅秘书主任张思温,甘肃水利局局长黄万里,兰州水利站站长朱允明,西北防疫处处长杨永年,农林部天水水土保持试验区主任傅焕光,民勤县县长牛载坤,华亭县法院法官蔡景文等。收录手迹的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界人士有: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长李蒸、黎锦熙,教务长袁敦礼,教育学教授李鹤鼎;甘肃法政专门学校校长施国桢、杨集瀛,甘肃学院院长邓春膏、朱铭心、王自治,国立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教务长郭维屏、文理学院院长董爽秋、医学院院长乔树民、法律系教授盛成、数学系教授段子美;省立兰州女子中学校长沈滋兰,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张作谋;著名楹联大家黄文中,国画家赵西岩,文史学家韩定山,历史学家慕寿祺、向达,《大河报》主编汪剑平;甘肃国医馆馆长柯与参,科学教育馆馆长袁翰青;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萨本栋,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微生物学家邓叔群;金融专家宁恩承,农林植物专家任承统、傅焕光、叶培忠、邹秉文,水利专家沈百先、原素欣、郑肇经,兽医畜牧专家黄异生。民族宗教界人士有郭福金(字南浦)、喜饶嘉措等。他们都以曾服务于甘肃、为民国时期甘肃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过贡献而留名于甘肃 近代史册之中,为甘肃近代史增添了光彩。
本书中收录的民国时期名人手迹包括莅甘与甘籍名人们亲笔书写的委任状、聘任状、呈文、推荐信、通知、履历表、人事登记片、训令、指令、派令、请假信、便函、咨文、登记簿、签到簿等各类文书,其内容涵盖了甘肃社会的政治、军事、教育、文化、水利、畜牧、林业、科技、人事等诸多方面,是认识了解民国时期甘肃社会诸多方面情况的重要依据。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具有漫长历史的毛笔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明、清、民国时期,毛笔书法仍然是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初学者必从临帖习字入手,因此,大凡政要、学者及各类专家,大都有着童子功的书法基础。本书中收录的各类手迹,上乘者甚多。如明清杨继盛、宋荦、吴可读、周銮诒、李鸿章的拓本手迹,这些进士出身的明清名人,都有一笔好书法。民国时期主政者之手迹或大气磅礴,或中规中矩,前者如林锡光、杜斌丞、孙蔚如、王桢、张治中之委任状、聘任状手迹,后者如贺耀组、张维、薛笃弼、高一涵、牛载坤的聘任状、书信、履历表之手迹。教授专家手迹或奔放遒劲,或潇洒自如,如顾颉刚、朱铭心、王自治、苏振甲、邓叔群、张心一、沈滋兰、黄异生、任承统、郑肇经、水梓、邹秉文、向达、慕寿祺、张作谋、叶培忠、叶维熙、竺可桢、黄万里、汪剑平、杨永年等人的书信手迹。这些手迹中不乏令人赏心悦目、击节赞叹的好笔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与审美价值。特别是这些书写者并非刻意追求布局、轻重等书法效果,而是在不经意间表现出自然、率真、质朴的书风,平淡中流露真情,朴素中显示灵性,这自然与书法家们专门创作的书法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
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读者认识明、清、民国时期甘肃社会的诸多方面,认识当时的书法风格特点有所裨益。
王希隆
- 2024-10-29儿童文学作家曹雪纯长篇小说《彩花涂满天》出版
- 2024-09-14无限妙处说西游——访《〈西游记〉通识》作者竺洪波
- 2024-09-09一窟一世界 一眼越千年
- 2024-08-27甘肃文化出版社推出“雅学堂丛书”第二辑 再度诠释一代学人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