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技图书“软着陆”
原标题:“硬核”科技图书“软着陆”
11月15日深夜,我国成功发射天舟八号货运飞船。第二天早上8点多,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打开天舟八号舱门,开始“拆快递”。随着我国航天科技的一次次新突破,航天新闻总是令大众兴致盎然。今年以来,一批科技类图书,接力讲好新闻背后的故事,讲述科技发展历史,回溯新中国75年科技征程。
科技类图书本就专业,那么科技史会不会艰涩难读,大众读者“啃得动”吗?从《磅礴时代:强国征程的科技力量》(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航天简史》(中国宇航出版社)等图书中可以看到,北斗导航为人们提供了回家的方向,风云让大众足不出户知天象。如同新中国75年辉煌科技成就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一样,这些图书同样是面向大众的,专业性和可读性兼备,大众读者不仅能读懂,更能有所获。相似的,《剑指苍穹——钱学森的航天传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讲述科学家精神的图书,是从真实生动的故事中,让大众读懂科学家,让科学家精神可感可学。
科技故事不冰冷有温度
《辉煌中国:75年科技攀登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是一本全景式介绍中国科技事业从百废待兴到形成着力创新的科技体系历程的图书。科技“硬核”但不冰冷,该书注重让科技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书中在回顾科技事业发展历程时,展示了科技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从农业的现代化到工业的智能化,从交通的便捷化到信息的高速化,科技进步为人民幸福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另一方面,书写历史时关注科技人才。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才使得中国能够在世界科技舞台占据一席之地。他们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上,更在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对创新文化的培育。
“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我们努力将历史事件故事化,将成就聚焦在具体人物上,并使用图表、照片作辅助说明,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辉煌中国:75年科技攀登路》责编赵佳说,这是一本值得大众品读的作品。该书回顾过去,更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磅礴时代:强国征程的科技力量》则重点展现新时代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在内容编创上具有宏大叙事与动人细节相结合、“深阅读”与“浅阅读”相结合的特点。该书责编宗泳杉说,书中注重成就背后的细节挖掘,弱化读者与科技成就之间的距离感,让读者感受到科技的温度。比如,在讲述“中国天眼”时,就记述了“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宁愿奔波劳累也要节省下交通费、住宿费的细节。
此外,为兼顾新媒体时代读者“一图速览”的阅读习惯,《磅礴时代:强国征程的科技力量》配有拉页长图作为辅文。拉页正面以数据的形式带领读者“数读强国建设”,背面以思维导图+科技云图的方式呈现我国科技事业的着力点。各领域的科技成就和科技词汇连接起来,形成科技强国建设的宏伟画卷。
“越来越多的‘中国创造’标注着科技发展的‘中国高度’,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宗泳杉说,他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大众了解我国科技创新在广度、深度、速度、精度等不同维度加速跃升的发展轨迹,激励大众在各自领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接地气方式阐释“高大上”科技
航天科技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中国航天简史》由长期从事航天历史、航天科普、航天管理的专家学者编写,全面地梳理了中国航天67年发展的成果,记录了中国航天人不断创新、奋勇攀登的奋斗足迹。
“以史为鉴,察往知来,《中国航天简史》里书写着复兴之路上,航天人的坚定前行。”该书责编赵宏颖说,无论是从事航天相关工作的人、对航天感兴趣的人抑或在校的青少年读者都可以阅读这本书。通读该书有助于提升把握时代发展脉络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所处时代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阅读中可能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尤其是点燃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此外,阅读中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启发读者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创造性地思考、解决问题。或许读者还可以从航天史上无数次失败又重新起航的故事中汲取精神养分,激励自己在面对生活挫折时也勇往直前。
《腾飞的中国大飞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则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从大飞机的定义、我国大飞机坎坷的研发过程、C919飞机的构造、若干关键技术等方面呈现了我国大飞机的发展历程。
“本书是关于国产大飞机的通识读本,读者可以借助该书形成对C919大飞机更全面、立体的认知。”该书责编韩洪黎认为,一部好的科普作品既要科学准确,又要满足通俗阅读需求。为此,《腾飞的中国大飞机》在内容上做了精心安排,图书前半部分可读性强,主要考虑青少年和大众读者的兴趣点,对中国民航的发展史和国产大飞机的研发史进行了介绍,其间穿插了一些“小故事”,体现了“软核科普”的特色;图书后半部分科技味儿浓,主要考虑航空和“硬核”科技爱好者的阅读需求,对C919飞机的系统构造和关键技术等进行了“硬核科普”。通过这样“软硬结合”的方式,将内容的科学性、易读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此外,书中借助大量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航空图片和历史照片,营造真实感、沉浸式阅读氛围,并通过讲述飞行员、设计师或重要航空人物的故事,提升图书的人文价值,拓展读者的阅读体验。
真实还原科学家“普通人”形象
今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令世人震惊的蘑菇云拉开了我国“两弹一星”建设的新篇章,背后更有众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传略》(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生动讲述了23位科学家的故事。书中再现了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他们寻梦、追梦和圆梦的成长经历,尤其彰显了他们在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的卓越贡献。该书采取姓名、生卒年月、素描画像、生平简介、功勋传略这种较为简洁、统一的框架设计,同时插入归侨画家丹增·谢朱的“两弹一星”功勋画像素描作品。
《风范:他们用一生写就的科学家精神》(科学出版社)讲述了我国21位杰出科学家的故事。其中很多人的名字与新中国科技史上的诸多“第一”紧密相连,比如,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中国冶金科技事业的开拓者李薰、研制成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和水下机器人的蒋新松等。书中的每一则故事,都来自《中国科学报》记者与科学家及其亲友、学生的深度访谈。该书责编牛玲说,这本书的独特魅力就体现在内容真实性和丰富性的有机融合。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中,读者既能感受到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那份近乎苛刻的专注与严谨,也能感受到他们在面对无数次失败与挫折时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与不屈意志。同时,读者也会发现,这些在科学领域熠熠生辉的巨匠,同样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种多维度、全方位的叙事手法,使得科学家的形象既真实又鲜活。
“讲述科学家故事,最重要的就是真实,还原科学家作为普通人的真实形象,让读者产生共情、共鸣。”牛玲说,《风范》注重以贴近生活、贴近人心的方式展现科学家精神。他们在家庭中的角色,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在情感世界中的挣扎与坚持,都被细腻地刻画出来。
钱学森回国之初担任正职,后来他请求降为副职,只为专心搞科研。《剑指苍穹——钱学森的航天传奇》以诸多生动片段再现了一个真实可感的醉心于科研的科学家形象。为讲好钱学森故事,该书作者团队抢救式地采访了100多位与他有直接接触的领导、专家,调阅了100多万字的文献资料。更可贵的是书中许多影印文件,都是要走进博物馆隔着玻璃才能看到,甚至是被封存在档案馆里的。
该书责编曹婷婷说,作者团队在讲述钱学森航天故事的同时,根据情节发展再现了科学家群体、工人群体等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奋斗的画面,揭示中国跨越式发展密码。此外,书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释了航空和航天的区别等知识,读者在阅读科学家故事的过程中也能收获很多航天知识。
- 2024-11-24一本与现实和大地紧密相连的“沉思录”——读刘大先的《去北川》
- 2024-11-21一部文学与科学交融的“新神话”
- 2024-11-20为创造山乡巨变的奋斗者立传
- 2024-11-20朱德庸新书拆解“人生未爆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