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散落的石窟遗存联结起来
原标题:学界与出版界历时8年推出《丝绸之路艺术:从印度到敦煌》
将散落的石窟遗存联结起来
封面UV烫印,8 开精装成册,每册又加以单独函套,6卷本《丝绸之路艺术:从印度到敦煌》整齐码放在一起足有一尺多高,不仅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也将丝绸之路沿线多元文化并存的艺术成就浓缩于一体。
初冬时节,走进甘肃人民出版社精品图书陈列室,在灯光的映照下,这套由敦煌研究院负责组织专家实地考察、承担图片拍摄任务和重点编写工作,同时集结我国多位石窟研究专家多年潜心研究成果的巨制,格外吸引眼球。
《丝绸之路艺术:从印度到敦煌》以石窟艺术为主线,覆盖了印度、犍陀罗和我国新疆、甘肃敦煌,以及吴哥窟等六大区域,包括《印度石窟卷》(敦煌研究院编,王平先主编)、《犍陀罗卷》(敦煌研究院编,屈欣艳主编)、《新疆石窟卷》(敦煌研究院、新疆龟兹研究院编,苗利辉主编)、《甘肃石窟卷》(敦煌研究院编,赵声良主编)、《敦煌石窟卷》(敦煌研究院编,赵晓星主编)、《吴哥窟卷》(敦煌研究院编,武琼芳主编)等6册。
“这套丛书以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石窟群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全彩高清图片和专业性研究文章,将散落在丝绸之路沿线各处的石窟遗存集中在一起,是我国学界和出版界共同努力的结果。书中的每一幅图片都承载了2000多年中外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瞬间。”甘肃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原彦平介绍,这套书从开始策划到如今正式出版,历时8年多。
全书共收录图片1564幅、专业性研究文章152万字。其中,《甘肃石窟卷》《敦煌石窟卷》《吴哥窟卷》《印度石窟卷》的图片全部是实地拍摄;《新疆石窟卷》大部分是实地拍摄,仅有极少数被德国探险家破坏的部分是扫描的;《犍陀罗卷》的图像大部分拍摄于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说:“对于无法亲自造访这些遗址的读者而言,这些图片弥足珍贵。”
为了拍摄出能够反映石窟深刻内涵的珍贵图片,图片作者和文字作者一起,或是背着沉重的照相设备跋山涉水,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逐一造访石窟遗存;或是不顾蚊虫叮咬,在烈日下一张张地拍摄后尽心尽力筛选。特别是他们通过查阅众多中外文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丛书图片作者深入实地考察,倾情捕捉这些远古石窟的魅力。无论是建筑雕刻,还是绚丽壁画,都展现了石窟艺术在东西文明融汇中的独特魅力,仅作者团队拍摄图片就耗时两年多。”原彦平告诉记者。
“编辑出版这套丛书旨在阐述佛教艺术在不同地区的传播、发展。在各地石窟壁画、雕刻中,可以看到古代佛教文化在不同地区与不同文化相结合,从而反映出古代中外文化、中国多民族文化交融和发展的历程。”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表示,从印度到敦煌的文化传播与发展,不仅反映了丝绸之路沿线多元文化并存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古代东方文化在不同区域的具体呈现,这些都将为探讨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提供重要的参考。
张元林认为,这套丛书以图片和专业的学术知识相结合,既发掘了石窟遗址的丰富内涵,又生动呈现了佛教艺术从印度沿着丝绸之路东传的宏伟画面,对研究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丛书以丰富精美的图片、深入浅出的综述构成,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丝绸之路上石窟艺术发展与传播的宏大画面。”在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杜斗成看来,丛书既适合普通读者了解佛教艺术在亚洲地区的发展概况,也适合专业人员对古代佛教艺术的东传以及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流进行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普意义和研究价值。
- 2024-11-25《朝花夕拾》出漫画版,鲁迅也青春
- 2024-11-20新书发布 | 《风从敦煌来》
- 2024-11-08《大家小书》:“大家”写给大家看
- 2024-11-06张怡微小说《四合如意》《哀眠》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