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报道何以引起出版人共鸣?
原标题:《夕拾朝花:我眼中的中国出版四十年》新书发布——
她的报道何以引起出版人共鸣?
“作为主流媒体跑出版的‘老书记’(书业记者),庄建纵横出版40多年,上至出版管理部门各届领导,中至出版社各任老总,下至一线出版发行人、书店老板,又有作者、学者、读者,若将她撰写的所有报道做成‘拼图’,她已拼接出一部中国出版的断代史、当代史和改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原营销策划部主任王磊这样评价《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建。
11月22日,庄建《夕拾朝花:我眼中的中国出版四十年》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夕拾朝花》由中华书局出版,是庄建以媒体人的视角,对中国出版业几十年来的发展与变迁的记录。已故原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曾经在光明日报社举办的庄建新闻作品研讨会上评价说:“庄建发表这些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紧密结合的佳作,对出版业起着一种强魂健体、引领走向的作用。”
收入57篇出版业深度报道
收入庄建57篇深度报道的《夕拾朝花》,不仅涉及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等“老字号”,也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等新中国创建的出版主力军。这些标志性出版地标在庄建的笔下可敬、可贵,仍具有“对出版业起着一种强魂健体、引领走向的作用”。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总经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李岩说,庄建的文笔大气磅礴,她将出版人的职责使命高度概括与凝练,让读者看到优秀出版人一直以来的担当和坚守。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华书局原执行董事徐俊对此感同身受。他认为,庄建“眼中的中国出版40年”,是他们这一代出版人置身其中共同经历的40年,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40年出版的深刻记录,从中可以看到媒体对出版的深刻观察和巨大支持作用。
“‘读者、作者、编者’是传统出版时代常常看到的一组关键词,被看成出版的3个主体。如果顺着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出版业,其主体最起码要加上‘渠道’和‘媒体’。”徐俊认为,“渠道是当今书业的主战场,很好理解。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书业媒体在现代书业发展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已被改革开放以来的出版实践充分证明。庄建的《夕拾朝花》正是媒体对书业发挥巨大推动作用的一个典型。”
“书中57篇文章中,写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有6篇。这些文章不仅写出了国图社的出版特点,也见证了国图社近年来影响相对大的出版项目的诞生。”作为年轻一代出版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大项目编辑室副主任代坤说,“这些项目的具体情况即便我们这些亲历者回忆起来也很模糊,如果没有庄建的细致记录,多年后再去追溯也会十分困难。庄建为我们留下了这些宝贵的资料,还原了出版工作、出版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出版史、新闻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文化史、社会发展史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更似一次久违故人的聚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看到,《夕拾朝花》中有11篇是出版人专访。庄建说:“《夕拾朝花》之于我,如同是一次早年展览的重观,更似一次久违故人的聚会。翻动书页,往事未如烟,故人音容在。”
其中,庄建写著名出版家陈原:“陈原老意味深长地吟咏了歌词(《千丈之松》),又做了歌解,在时而激昂时而舒缓的旋律中,老人微闭双目,挥动着双臂,陶醉在对历史的回味中。”
写第六届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遇衍滨:“说到自己的工作,遇衍滨的话语平静而缺少修辞。而讲到他的读者,我又感到了他澎湃的激情:‘为了孩子,我和编辑们去站柜台,看到孩子们专注认真地在书堆里挑来挑去,最终选到了自己喜爱的书,我心里充满了满足,特别是接过孩子们递过来买书的钢镚,我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钢镚上还有孩子们的体温。每每这时,我就想,为他们服务,值得。’”
写商务印书馆原总经理杨德炎:“尽管从国外出访归来,来不及倒时差就像陀螺一样转起来,杨德炎2007年最后一天仍然有不小的一段时间要支付给工作。”
写中国出版的传奇人物巢峰:“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次全国书市上,我与巢老初识,跟着他从会场去驻地,取他送给我的《唐诗鉴赏辞典》,他走得很快,我在后面小跑着相随,一路看着他的背影。”
这一篇篇令人温暖而又过目难忘的人物,是庄建笔下的“故人音容”。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说,庄建的文章是真正以出版为本位,站在出版业的角度,以出版人之心来写人记事以及相关具体作品。
对于《夕拾朝花》,庄建感慨地说:“我有幸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亲历了出版业的每一次变革与飞跃。我努力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今天回过头来看,那些当时只道是平常的事件,放在那个特殊的时段里,却拥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发布会现场,庄建深情回顾了自己刚开始跑出版时的青涩与激情,特别是第一次采访的经历。她表示,自己喜欢出版业的书香气息,享受这一领域所独有的、浓厚的文化氛围。每一次踏入出版社的大门,都能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与文化的温度。更让她感动的是,出版界的领导与前辈们给予了她充分的信任与支持,对她这位年轻记者“不见外”,使出版业的大门始终向她敞开。这不仅让她得以深入了解出版业的运作机制,更让她能够直面行业的成就与挑战,将问题与困境看得真切。面对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责任,她自觉地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履职尽责,勤勉工作。她深知,作为一名记者,她的职责是记录历史、反映现实、传递声音,而她也正是这样做的。
- 2024-11-08永远不会忘记的第二故乡
- 2024-11-08《今夜有局》:古代文人雅士宴席里掩藏的人情秘史
- 2024-10-12寻求内容与形式巧妙平衡
- 2024-10-12直到重逢一刻发现,《红豆》印记还在,母校印记还在,瞬间拉近了距离 “打个响指吧”